【金矿石怎样形成的】金矿石的形成
黄金由于闪闪发光,人们习惯地把它和太阳相提并 论。古人崇拜黄金像崇拜太阳一样,有关黄金与太阳的传说很多,流传 也相当广。不过金矿石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呢?以下就是趣谈网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金矿石的形成
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大体上能代表早期残存地壳组成的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丰度值高于地壳各类岩石,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最早的矿源层。
金在地壳中丰度值本来就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性质,要形成工业矿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矿、富矿,金则要富集几千、几万倍,甚至更高,可见其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通过多种来源,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生金亦称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半成品,是从矿山或河底冲积层开采的没有经过熔化提炼的黄金。生金分为矿金和沙金两种。矿金也称合质金,产于矿山、金矿,大都是随地下涌出的热泉通过岩石的缝细而沉淀积成,常与石英夹在岩石的缝隙中。矿金大多与其他金属伴生,其中除黄金外还有银、铂、锌等其他金属,在其他金属未提出之前称为合质金。
矿金产于不同的矿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属成分不同,,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间。砂金矿是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世界黄金生产的主要矿床,但经过几千年的开采,富矿砂多已枯竭,现在主要以矿金为主,砂金是产于河床湾曲的底层或低洼地带,与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起源于矿山,是由于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经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层或砂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
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形状各异。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
金矿石的特点
1)金的原子序数为 79,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第一副族(IB),属 铜族元素。其原子核由 79 个质子和 112 个中子组成,属奇-偶型核类,由此 决定了金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很低。 金在自然界仅有一个稳定同位素 197。
2)金在常温下为晶体,等轴晶系, 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极为少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 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
3)纯金为金黄色, 含有杂质时其颜色可相应变化, 如含银或铂时颜色变淡; 含铜时颜色变深。根据在试金板上划下的金的条痕色泽,可估计金的成色。 高成色金条痕为赤黄色;含 10%的银时其条痕为悦目的金黄色;含银 20~ 30%时为草黄色;银含量超过 30%则具有黄中带绿的色调;含银超过 50% 则丧失金所固有的黄色而近于银白色。
4)金具有耀眼的光泽,白光下反射率平均为 74%,随着含银量的增加, 反射率增高,金硬度增大,密度减小。故可根据硬度来确定金的成色(表 3.18.1)。
5)金的挥发性极差,在熔点温度之上至 1300℃几乎无挥发性,但在煤气 和 CO 气氛中挥发性大大增加。,在碳覆盖层下熔炼金会因挥发而造成 金的损失。
6)金的延展性极好。1g 纯金可拉成 3500m 长、直径 0.00434mm 的细丝, 或压成厚度为 0.2310-8mm 的金箔。
拓展狗头金的介绍
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 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 金。 有人以其形似马蹄, 称之为马蹄金; 但多数通称这种天然块金为狗头金。
狗头金在世界上分布稀少,不易多得,但由于黄金价值昂贵,被人们视 为宝中之宝。找到狗头金常常带有一定偶然性,一旦发现狗头金,常常引起 社会轰动。19 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到一块狗头金,重 32kg,此事传播开来,人群纷纷涌向这里,到处挖金子,形成了一个找金热 潮。持续了 50 年的淘金热之后,一座新兴的旧金山市出现了。澳大利亚一 辆大篷车路过金矿区时被石头颠翻,下车检查竟是一巨大的狗头金,重 77.6kg。找到狗头金,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财富,因而它也成了人类福气的 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