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飞虎队观后感怎么写

天下奇闻 2023-03-28 21:51www.nkfx.cn天下奇闻

小小飞虎队观后感怎么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1、观看的原因:回顾一下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了解下相关背景故事;

2、介绍内容:简单介绍一下电影主要内容;

3、结合自己的看法:对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或者镜头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4、最大的感受:通过电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实际,对自己感受是什么。

范文示例:

范文一:

我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小小飞虎队。影片主要讲的是二个勇敢的孩子历尽千辛万苦将情报送到飞虎队队长老洪手里,并组建属干自己的小飞虎队的故事。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他们总能用自己的智慧化险为夷。比如,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与日本鬼子小次郎比武,他们就凭机智扭转了尴尬的局面,反倒让小次郎无地自容:在被日本军官追捕的危急关头,他们有急中生智,用火车上的大铁桶撞倒鬼子们的车:在被严密看守的情况下,他们又假装发生内订,将赶来制止的鬼子打昏在地......最终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组建了自己的小飞虎队。他们幽默的语言和举止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看完整部影片让我回味无穷,品尝欢乐的同时我也感慨万千:他们是多么机智勇敢啊!而月还充满爱国热忱,虽然剧中并没有明说,但如果没有爱国精神,他们怎么会不辞辛劳地将情报送到老洪手中呢?这不都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吗?而且剧中大壮对他父亲的思念也十分令我感动,不知不觉,十几年了,母亲那句等你见到爸爸就说明你长大了的话陪他度过了多少个夜晚。只可惜他没有再见到他的爸爸。这个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可却留下了一个疑问:大壮还会见到他的爸爸吗?也许,没了这个疑问,这个故事反而会变得平淡无味了。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生活在阳光和雨露之下,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向影片中小主角们学习,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范文二: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去大会堂看电影,看了这部电影后,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小小飞虎队》,这里面有三个主人公:虎子、小银和大壮。他们几个都机智勇敢。有一天,大壮在芦苇丛中寻找小银和虎子,但遇到了日本鬼子,他害怕地躲进芦苇丛中,一个飞虎队队员老吴,他告诉了大壮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要大壮送给老洪,但在路上决不能告诉别人。

  他找到虎子和小银,告诉了他们事情的经过,他们正在去临城的路上时,日本鬼子们骑着摩托车来追赶大壮他们,大壮见事不妙,赶快拿起一根木头向日本鬼子扔去,日本鬼子很灵巧地躲过了,大壮又拿起了一个空油桶向鬼子们扔去,一个、两个、三个……他们来到临城后,日本鬼子把他们抓了起来,鬼子想要从大壮嘴里套出情报,大壮随意编了个假情报"晚上觉少尿炕,不尿它就憋得慌,"那些糊涂的军官,竟然用这句话让那些翻译官来翻译。

  然后,他们用计谋逃了出来,把情报告诉了老洪,飞虎队全员叫他们是抗日小英雄。

  这部电影更让我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辛和困难,也让我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电影里的人物我特别喜欢大壮,虽然他一开始胆小怕事,但是在一系列的情节当中,他却变得机智勇敢,所以我特别喜欢他。

范文三: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小小飞虎队》。这个电影主要讲述了沙沟被小鬼子占领了,但是沙沟里有三个小孩子,下定决心要打鬼子锄汉奸。这三个孩子就是虎子、大壮和小银,而且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小飞虎队。在一次意外的遭遇中,大壮得到了大飞虎队急需的情报,于是小飞虎队便开始苦苦寻找大飞虎队,可是每次他们都与大飞虎队擦肩而过。

  我非常喜欢这个小飞虎队。虎子很会用鞭子,一次为了逃避汉奸的追杀,虎子和小银都扒上了火车,可是大壮太胖没有扒上去,虎子一甩鞭子,捆在大壮的手上一使劲把大壮拉上去了。虎子的偶像是飞虎队大队长老洪。

  大壮也比较厉害,他的鬼点子特别特别的多。一天大壮看见鬼子进了当地地主的家,于是大壮便想打鬼子,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虎子和小银,虎子和小银也同意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打。大壮突然想到一个方法,把火扔进去烧死鬼子。正在这时飞虎队来打鬼子了,就是因为那把火,鬼子的队长趁乱跑了。不过他们的这次行动也受到了大飞虎队的表扬。大壮的偶像是飞虎队的副队长王强。

  小银是小飞虎队中最小的队员,他非常喜欢收集虫子,而他收集的虫子有时候也非常的有用。小飞虎队在挑战日本相扑“高手”小次郎的时候,虎子和大壮根本打不过小次郎,小银用弹弓射出虫子打在小次郎的背上,因为小次郎非常的怕虫子所以输了。小银的偶像是飞虎队的侦察员彭亮。

  我非常喜欢小飞虎队,他们机智勇敢,打鬼子锄汉奸。

小小飞虎队观后感怎么写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