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之中,阿昌族的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展现出一种独特而富有经验的农耕文化。他们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栽培方法——“寄秧”。在这种方法的运作下,秧苗被培育约20天后,老根被掐去,再次移植到稻田中。经过两次生命的蜕变,这些秧苗生长得更为肥壮,产量也得以提升。
水稻的种植过程,犹如一首田园诗篇,每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智慧。犁板田时,农民们信奉“三犁三耙”与“深翻细耙”的原则,确保土壤的松软与肥沃。从犁板田到栽秧,共需进行六次操作。秧田整理过程中,农民们精心施肥,撒种时节令的把握也丝毫不马虎。
谈及种植,阿昌族有着超过400年的历史经验。他们选种风坡地,采用独特的隔年轮栽种法。在种植过程中,晒垡子、烧垡子、焐起等步骤都充满了独特的技术智慧。的施肥、打岔、掐顶等步骤也都有严格的要求。最终,“脚无黄叶,顶无烟花”的少叶型成为阿昌族地区的最优质品种。
阿昌族还擅长稻田养鱼。栽秧之后,他们将鱼从池塘放入田中,按照水流方向依次递减鱼苗数量,避免鱼苗顺水流逃走。秋收时,竹鱼篓在水口处接鱼,捕捉放养已久的鱼。这样,一尾鱼苗从放养到收获,一般能增长250克左右。他们养的鱼主要有鲫鱼、鲢鱼、鲤鱼,也有草鱼。稻田养鱼不仅能增加田间肥力,减少病虫害,还有助于增加收入。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阿昌族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智慧,也展现了现代农民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水稻与的种植、稻田中的鱼儿,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