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灾在明清时曾频现:竟被认为是“天降异象
阴霾成灾的天气,可不是如今才有的事儿。
网络配图
古代,也不乏阴霾连连的时候。雾和霾,看起来差不多,实则完全不同。和雾比起来,霾含的水分少,能见度更低,厚度也远超过雾,且对人体健康会构成损害。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霾”的记载,并不少见。,在古代,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对于雾与霾的区分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古人关于“霾”的记载,大多是与其他的字眼连在一起,如“雾霾”、“风霾”、“尘霾”等等。,容易将雾与霾混淆,误将雾当霾的情况也不少见;而对于一些危害不大的霾,古书一般都不会记载。这么一来,古人关于霾灾的记载,就不见得完全准确。
还有一点,在明清以前,关于霾的记载,尽管不少见,但频率并不高。而进入明清两代后,“霾”字在史书和各类时人的记载中,都出现得较为频繁。因为,明清处于人口膨胀的时代,人口数量比以往的朝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人口增加,且工商业发达,导致城市规模扩大。这么一来,环境开始恶化,霾灾也就频现了。
网络配图
对于“霾”,古人的认识并不科学。在古代,很少人认识到,霾是环境问题,应从绿化入手,加以治理。相反,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多数古人,包括和文武百官,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一旦出现了“霾”,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或者民间有恶行。于是,此时就该三省其身。
正因如此,一旦出现了“霾”,皇帝的应对措施乏善可陈。有的皇帝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有的皇帝令百官斋戒,禁民间屠宰,茹素一段时间。这些措施,并非着手于治理环境,而是意在“感动上苍”,希望上天原谅世间的过错。
网络配图
,和古代比起来,如今对霾的认识,无疑有了巨大的进步。从希望得到上天原谅的“事天”,到注重治理环境的“人治”,这是时代的进步。
历史名人
- 董玥镖门与霍建华共患难 机智侠义获点赞
- 如何找到浪漫情侣头像 提升头像情感值的小妙招
- -生说怀男孩的特点,根据这些症状可以猜测孕妈
- 鸿星尔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鸿星尔克爆火)
- 朴寒星:今年的目标是考取潜水资格证
- 深圳十大土豪楼盘排行榜:华侨城上榜,第4地理
- 唐晓天何穗结婚没 起底何穗唐晓天是什么关系
- 圣诞鸟整装怎么样 质量与服务用户评价如何
- 素颜霜是干嘛滴?素颜霜是干什么的,是化妆品
- 如何有效利用桌面日程安排软件提升生活效率
-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 宋轶出席盛典领奖,获封年度风尚艺人称号
- 如何确保宴请礼仪得体,展现优雅风采
- 如何运用百度搜索预测足球赛事结果
- 胖子打破吉尼斯记录(最胖的10位胖子有多重?个
- 联想a770e(联想a570(联想A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