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名翰林学士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时,翰林学士成为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历史沿革
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翰林
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
唐初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但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帝游居宴乐服务。,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士,以备顾问。
《唐会要・翰林院》
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谋议。
《・刘掉之传》
《新唐书・刘掉之传》载,高宗时,召刘掉之、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
《新唐书・百官志一》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说: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
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
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一般诏书。
著名人物-
例如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轻重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