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医的待遇好不好 御医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样

历史朝代 2023-03-21 21:57www.nkfx.cn历史朝代

  对皇家御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一些宫斗剧中,常常离不开一个场景,买通某位御医要了某人的命。

  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后宫是什么地方,这些御医们平日里都是小心翼翼,哪敢随便下药。由于,御医服务的是皇家,医学水平很是高超,但是,接触人的身份却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和想象,使得宫廷御医出名的人不多。

  既然是给皇家看病,那待遇应该不差了?

  但事实上,御医的待遇还不如。年间的医士,每个月公费饭银1两5钱以及9斗米。到了年间,医士依旧是1两5钱,院判和七品御医是2两2钱,院使稍高是3两。而太监呢?普通太监一个月则是2两。

  别瞧着工资不高,想进太医院的人可不少,当然还得考试。他们中有民间医生,还有通晓医理的文人。后来,成为清廷御用药房供货商的同仁堂,其创始人就在太医院任职过。不过,是做吏目,薪酬和医士一样,使同仁堂服务了清廷188年。

  其实,和现在执业资格考试一样,那些医士或者医生们先得学习,再参加考试。在太医院的教习厅,一学就是六年。可见,皇家对于自身的健康,不是一般的重视,且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很是严格,基本都是一次性决定的。

  不过,大概是受了的影响,这些准医生们得会写文章,关于仁者、智者之类的话题,还要求字写得漂亮。其实,对字有要求,倒也不过分,因为,医生是要写药方的,至少要写得工整。

  这种培养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保证“后继有人”,而且,人才不易流失。再者,每次都是择优录取,保证了御医的整体水平。不过,毕竟是在皇宫屋檐下当差,病人不是就是其他贵人,稍有差池,那可是掉脑袋的事。

  来看一个明朝御医的故事。

  戴思恭是一代神医,后被朱家征用,他的厉害处就是用药“立竿见影”。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药和西药相比,见效慢。但也得分病症,很多慢性病,不是需要终身服药么。有些只要对症了,也就我对药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比如:“打虫”。

  一次,患瘕,也就是肚子里有寄生虫。于是,派戴思恭去瞧瞧,他将之前开的药方一看,没什么问题,怎么能没效果呢?随后,戴思恭问了朱棣一个问题,平日喜欢吃什么,得到的答案是“生芹菜”,他顿时就明白了。

  之后,朱棣服了一剂药,虫被打出了,“皆细蝗也”。当然,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治愈,这边朱棣治好了,那边朱榈却病了。虽然,一开始朱榈被治愈,但很快却病发了,这一次很严重,人直接就没了。朱元璋大怒,将所有给看过病的医生都给抓了。

  然而,戴思恭一点都不怕,他坦言:朱榈已经病入膏肓,表面虽好了,可一旦复发,就没法治了,意思是这种结果是必然的。

  后来,戴思恭虽没事,但朱元璋并没有轻饶其他医生。

  其实,给皇家看病,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团队。

  《・职官志》记载的很是详细,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个人误诊而导致不可挽回的过错。所以,执行“会诊”方式,组成人员有院使、御医和内臣,开完药方后,还得共同抓药,共同煎药,再共同尝药,这是为了避免其中有人使坏。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会记录在册。所以,明清后宫的御医们,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学,大家都是以“保”为主,几乎没人敢用猛药。以至于,在这种氛围中,只会培养出中规中矩的医生,不会有任何创新。

  虽然,医生这一块管理很严格,但药库基本是外包,交给药商去采办。不过,药材的炮制倒是不会假以他人之手的,都是内药房的医生自己动手。到了,这个药房的名类多了很多,除了御药房,还有寿药房,内、外药房,连乾清宫都设了药房。

  这些药房兼具药材储备、煎药和配制等职能。

  既然,御医的待遇不如太监,自己干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太医院?

  因为,只要不出错,这份工作基本是长期的。再说,御医也有机会“外派”,皇帝会让他们给一些重臣瞧病,如《》中的王太医。而这些大户人家,怎么也不会亏待他们。不过,更多的医者投身于医学,真的是为了那份研究。

  也许,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故,解剖学很长一段时间未能在中国发展,名医只能在夜间通过解剖死囚犯,了解人体的生理构造,最终,完成了《医林改错》,这是中国首部解剖学著作。之后,在此基础上,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这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试想,先人们在那样的环境中敢于探究,可在今天这么开放的一个时代,难道不该再有些什么作为吗?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职官志》、《・职官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