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的军纪怎么样?他们是怎么对待俘虏的
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军队。
众所周知,华夏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来提倡优待俘虏,在"吉、凶、军、宾、嘉"五礼中,涵盖了纷繁复杂的各种礼仪制度,其中就有处置俘虏的系列规定,即使在军事不振的宋朝,也有一套完整的俘虏处置规定。
特别是为了用俘虏来体现宋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宋军非常重视捕俘工作,明确规定生擒敌人比斩首的奖赏规格高,"获生口者人赏钱五千,得首级三千",并且严禁私自杀俘。
同时宋军还成立"特种部队",类似于咱们越战中侦察兵的捕俘手,挑选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步兵,精于骑射、敏捷迅猛的组成,以三百人为一部,分为直冲、驻队、伏队三个小队,专门盯敌军将领下黑手。打法也比较简单,直冲队是先锋,能强攻就强攻,不能强攻就诱敌,驻队是接应,伏队是后手,反正套路里面藏着套路,非常之好使。
当然,面对抓俘比斩首的区别对待,宋军将士正常情况都知道抓俘虏好啊,但是战场那是生与死的直接拼杀,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想着搞俘虏,不然战斗任务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个问题,宋朝统治者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对捕捉俘虏的时机进行了明确规范,特别规定"凡军破不许捉生,恐因事争竞,以致军乱",平时鼓励抓俘虏,但是一旦攻破敌军,为了防止大意麻痹和争功贪抢,这个时候就不留俘虏,平时是杀俘者斩,关键时候是"因争俘虏相伤者斩"。
当了宋军的俘虏,当然比不上美军当志愿军的俘虏,可毕竟是到了礼仪之邦,只要真心配合,必然会受到优待,并且,区分不同的性质、类别以及俘虏等级身份,会有不同带有宋朝特色的处理办法。
甚至宋朝人都有感慨,"至于待遇,复不均一,使吾老旧之卒自伤其不如归正之人,而归正者又自以为待之不如俘虏之厚也",老兵们天天吐槽,自己的待遇不如从北方沦陷区投奔大宋正统的人,而那些归正人,又觉得朝廷给自己的待遇还不如俘虏好。由此可见,当了大宋的俘虏,其待遇着实不菲。
当然,优待俘虏其本质还是为了取得军事胜利和政治主动,留其命、给待遇,那都是必要手段,大宋也不是钱多人傻,对待俘虏,军规明确了,"凡得生口,无问逆顺,皆不辄杀以招来者,渐以诱问敌情,亦不可纵逸,防为间谍",听话、有价值的俘虏才是值得优待的俘虏。
同时,按照的特点,结合统治需要,不同的俘虏,其下场待遇有所不同。
大宋初创时期,主要任务是尽快完成国家统一,因此优待进攻各地权的俘虏,即是加速统一进程的需要,也是降低战争成本的必要手段。
灭各诸侯而俘虏其主,大宋都待以宾礼,不但保证其生命安全,还厚赐钱财、授予官职,仅仅是剥夺了其军事实权,仍然允许其保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李煜、等降王各种待遇都挺不错。
对于俘虏的原各地官员,除了那些破坏大宋统一事业的被立即处死外,其他只要认可大宋的统治,并且帮助维持当地治安,基本都会被继续授予官职留用,有些还会被继续提拔,众所周知的杨老令公,曾经就是投降过来的。
在长期对外战争期间,一直以来,宋朝并不占据战略主动,辽、、金基本都能压着宋打。面对如此耻辱和压力,对抓获的异族将领级俘虏,为了把他们作用最大化,也不都是简单地予以处死。
只要愿意为大宋效力,一般也会任用为官,特别是不问出身,凭借自己的才能也能获得重用。对于那些实在没什么利用价值的俘虏,宋朝为了展示泱泱天朝的宽仁,一般会赦免其罪行,放归其本国,把他们作为沟通的桥梁,用以改善两国关系。当然,也有一些因为两国世仇,会被斩首示众,用以鼓舞宋军士气,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河北徐水与契丹交战,擒获其将领,就直接斩首向朝廷报捷。
对于俘虏的普通士兵,也会有多种处理办法,一般会允许对方出钱粮赎买,或双方互换俘虏,也可能会吸收俘虏成为大宋子民,给他们上大宋的户口,还有一些留在军中作为兵员补充,当当向导、做做苦工什么的,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但是,对内部能动摇统治的农民起义、军事叛变产生的俘虏,大宋王朝的刀那就不软了。
对于国内的起义军俘虏,宋朝态度比较明确,为了维护统治,带头人一般都会被处死,甚至会被凌迟,而对大部分参与的百姓,本着法不责众的态度,大都批评教育下,就直接释放了,或者被罚作劳役,并不会大规模杀俘。
军事叛变对老赵家的人历来都是最忌讳的事,毕竟他们自己就靠这个起家,所以基本俘虏到带头人了,都是处死,即使是以宽厚流传青史的,在这个方面也是如此,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8年),王则起义被俘,王则被送到汴京肢解,参与起义的其他领袖连同家属,都被仁宗下诏诛杀。
宋朝的俘虏政策,相比较其他朝代来说,进一步完善了制度规范,优厚是一大特点,但更多是出于政治需要,为大局服务,其本质是为了巩固赵宋的封建统治。因此在对待国内外的不同俘虏时,会有鼓励俘虏敌国将士、优待敌国被俘将士,而严厉打击国内叛乱的军民头领、宽释参加叛乱的普通百姓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