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清朝的士兵 士兵衣服上面的兵和勇有什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兵和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经常看清宫剧的人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清朝的衣服上背后的字都是不同的,有些清朝士兵的衣服上背后的字是“兵”,而有些人背后则是“勇”字。
相信对于这样的现象大家都能感到差异,同样都是清朝的士兵,为什么在背后衣服上要分别绣不同的字呢?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关于这个话题来进行简单的聊聊。
清朝士兵的组成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一个等级制度特别分明的朝代,清朝时期虽然提倡“满汉一家亲”,可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各个方面都是有优势的。
就比如这个重要的职务来说吧,满臣的比例是远高于汉臣的,同样的职位如果汉人和满人竞争,汉人被刷下去的几率也很大。
而旗人根本不需要劳动,就靠着国家供养就能够有着不错的日子,所以这一点上清朝的灭亡根本不冤。
同样的这个现象在军队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军队组成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军、军。
而之中又可以分为“汉八旗”、“满八旗”、“蒙古八旗”等等,在清朝前期这些都属于清朝的主力部队,因为清朝的法律规定了“旗人”的身份是的,而所有的兵力都是从这些旗人之中挑选出来的,在清朝前期这属于清的主力部队也是正规部队,直到“鸦片战争”之后率领的八旗军已经不堪重用才由等人的“湘军”等兵种组成。
而除了“八旗军”之外,清朝另一军队的组成部分就是“绿营军”,与上述“八旗军”所不同的是,绿营军全是由汉人组成的。满人入关之后,原有的“八旗军”根本不足以支撑军事上的需要,所以便将原来的汉人部队进行改编以及重组,形成了“绿营军”。
八旗军在清朝前期主要负责对外作战,而绿营军人数上虽然庞大,却比较分散,一般都是在各地维持治安等等,由于后期“八旗军”战斗力急转直下,绿营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清军主力。
所以这就是清朝军队的组成部分,那么这和“兵”和“勇”二字有什么区别呢?
“兵”、“勇”二字的区别
上面我们说了清朝常备军的组成,现在那么我们就着重说明“兵”和“勇”二字的区别。
其实广义上来说镶有“兵”字的其实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即上述所讲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我们都知道旗人的地位在清朝时期是很高的,一般他们都不会经常。再加上清军入关之后便被中原的富饶繁华所吸引,原本善于骑射的旗人便迅速腐化堕落了下来战斗力大减。到了时期这种情况就已经很明显了,所以当时清朝的主力部队已经渐渐由“绿营军”所担当,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有“兵”字的一般指的就是“绿营军”。
而“勇”字的地位是远远不如“兵”字的士兵的,如果真的要比喻的话,衣服上镶有“勇”字的一般就是我们俗称的“临时工”。
在太平时期,清朝的常备力量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可是一旦遇到战事便会面临兵力不够用的情况,所以就会临时招募大量的士兵,为了便于区分,这些士兵的衣服上刻的都是“勇”字,而一旦战事结束这些士兵就会立即解散。
到了清朝后期这种情况就已经发生了逆转,由于长时间的养尊处优,原本善于骑射的“八旗军”在军备方面开始已经变得萎靡不振,清朝初期的“”就已经有了这种情况,帝平定的主力大部分都是“绿营军”。
而到了“”后,“旗人”的一点荣誉在和英军的对决之中也被打的粉碎,3万多的“八旗军”被英军的洋枪大炮打傻了,到了后面的“运动”就更不用说了,各地的“绿营军”和“八旗军”根本无法抵挡,清政府不得不采用曾国藩等汉臣。
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定兵制 ,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兵”成为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而、的情况也是如此。
和上述“兵”所不同的是,“勇营”某种程度上就是曾国藩等人的私人武装,因为他直接听命于曾国藩等大臣,清政府实际上根本指挥不动他们,只不过当时的曾国藩等人没有反心,所以在结束后清朝才能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所以这就是“兵”和“勇”的区别,那么小伙伴们都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