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为何还能坚持那么久
是1856年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在天京事变中,东王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为何还能坚持八年?
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西征战场上,太平军拿下了武昌,将湘军统帅围困在南昌,而后又连下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按正常的情况,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应该坐在一起,商量如何趁着形势大好,将胜利再进一步,或者说怎么样打败清政府。,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忙着窝里反。
事情的起因是杨秀清要求加封他和他自己为万岁,陈承熔跑去洪秀全面前煽风点火,洪秀全一下就动了杀机,密令韦昌辉、秦日纲、石达开回天京收拾杨秀清,天京事变就此爆发。当我们深究天京事变爆发的原因就可以发现,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原来是这样的错综复杂。
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在起义之初如兄弟一般,定都天京之后,人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基本上出自农村,有思想的局限性,都想要牢牢握紧自己手中的权力,一旦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必然奋起争夺,故而,才有了天京事变的发生,洪秀全在写信让谁回天京也是很有选择性的,韦昌辉、秦日纲、石达开都是和杨秀清有过节的人,我们现在来看看他们之间的矛盾。
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
早在金田起义之前,杨秀清在拜上帝教中的排位已经第二,金田起义后洪秀全分封诸王时更是直接体现杨秀清的二把手位置。萧朝贵战死长沙城外后,杨秀清就是是集太平天国军政教权力于一身的大人物,而洪秀全成了一个只被承认的一把手。
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更加飞扬跋扈,利用“天父”下凡,甚至对洪秀全大打出手,甚至差点将洪秀全打一顿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洪秀全颜面无存。更作死的是,杨秀清要求洪秀全加封他们父子为万岁,这是直接逼迫洪秀全下死手。洪杨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韦昌辉和杨秀清的矛盾
韦昌辉是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的地主,为太平天国事业“毁家纾难”,自然想自己坐上高位,而前面却有杨秀清。杨秀清似乎预见了韦昌辉的野心,定都天京之后基本不让韦昌辉出去带兵,就在天京受杨秀清节制。
,因为什么事都要过了韦昌辉的手再交给杨秀清,韦昌辉也慢慢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杨秀清就看不下去,尤其是水营士兵兵变,韦昌辉有管理不严的罪,直接被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狠狠揍了一顿,这是韦昌辉对杨秀清最大的恨。
秦日纲和杨秀清的矛盾
秦日纲本来和杨秀清没有太大的矛盾,甚至一度将秦日纲视为自己人。石达开主政安庆的时候,杨秀清觉得不放心,就让秦日纲去接管了安庆,秦日纲到安庆之后,扩增兵员三千余人,军容甚盛,引起杨秀清猜疑。
后来秦日纲府中的牧马人遇见杨秀清的一个老同叔没有行礼,这个老同叔就把事情捅到了杨秀清那里。杨秀清直接将牧马人狠狠打了二百下,有意打压一下秦日纲,秦日纲自然觉得杨秀清太过了。
石达开与杨秀清的矛盾
秦日纲的牧马人被打之后,杨秀清觉得不过瘾,便把人交给石达开的老丈人黄玉昆,黄玉昆觉得杨秀清对燕王秦日纲手下违法之事处理太过,便仗义执言,要求秉公处理,结果直接引来杨秀清的盛怒,于是下令将黄玉昆“重杖三百,革去侯爵,降为伍卒”。
给石达开老丈人难堪,就等于是给石达开难堪,加上之前杨秀清将石达开主政的安庆拿走,两下相加,石达开亦是对杨秀清非常的不满。
通过上面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杨秀清身上,可见杨秀清在做人方面没有他做事方面那么认真,不然也不至于在太平天国达到巅峰的时候被自己的兄弟们杀了。
经过“天京事变”和“翼王出走”两事,太平天国实力从巅峰跌落至谷底,不再具有昔日之荣光。此时,和春、张国梁重新组建“江南大营”,胜保、德兴阿则在江浦、浦口、扬州建“江北大营”,天京继续受清军包围。,和李续宾加紧围攻武昌,韦俊弃城而逃。
种种迹象表明,太平天国已经迎来了厄运,即将被清军剿灭。不过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居然能在实力受损,且危机重重之局势下坚持8年,直到1864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为止。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究竟在干嘛,为何不直接灭了太平天国?
其一、清军腐败无能,不能抓住有利战机,还被陈玉成、李秀成猛揍。从中后期开始,清朝两支正规军、就已经腐朽不堪,战斗力直线下滑,镇压白莲教起义、天理会起义时,只好依靠地方团练武装。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朝八旗与绿营军官在扬州、孝陵卫组建“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以围堵太平天国,后被石达开、秦日纲、陈玉成等摧毁。1858年初,和春、张国梁、德兴阿、胜保组建两座大营。不过,这些八旗和绿营兵纪律散漫,生活腐化,丝毫不具备对抗太平军的实力。
外国传教士对其描述是“不像军队,形同市集,,大烟娼赌俱全”。所以,天京事变后,这些军队只能继续采取“围堵”方式,而很少主动发起进攻。1858年夏,“江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1860年春,“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清朝再也无可用之正规军。
其二、湘军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太平天国缺少劲敌。不得不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是太平军的一大克星,即使是在杨秀清时代,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也没明显劣势,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
“天京事变”后,大量扩充而未经训练的太平军和身经百战的湘军压根就是一个重量级,这在后来的安庆会战和雨花台决战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不过,当时湘军也是元气大伤,再加上皇帝对地主武装心怀芥蒂,已丁忧回籍守孝的曾国藩很难在短期内训练出一支能直捣金陵的雄师。
,“江南大营”的和春、张国梁等绿营军官也不会允许曾国藩、胡林翼来抢功。所以,“天京事变”后,清朝并没有绝对的军事实力直接去攻破金陵,这是洪秀全集团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力不从心。历史往往会很神奇,有许多巧合之处,这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正当韦昌辉在天京大肆屠杀之际,英法联军在1856年10月炮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后直接北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8月,因“换约路线”起冲突,英法联军闯入天津白河口而后登陆,紧接着,联军朝北京进发。9月,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展开决战,号称的蒙古马队被打得,死伤过半。咸丰皇帝闻讯,立马放弃北京,灰溜溜跑去承德避暑山庄“打猎”。
可以说,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既要抵御英法联军,又要剿灭太平军,明显力不从心。,在《北京条约》签订之前,西方列强更倾向于支持太平军,清朝更不可能借助列强之力去剿灭太平天国。
其四、活跃,纵横中原大地,清朝分身乏术。在兴起之时,两淮一带爆发“捻军”起义。“捻军”是一支以为主的武装力量,在名将张洛行、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领下纵横中原各地,将胜保等清将耍得团团转。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捻军”继续扛起反清大旗,阵斩八旗名将僧格林沁,迫使曾国藩辞职,影响相当大。“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带10万精锐外出单干,留在洪秀全集团的都是老弱病残之旅。
不过,李秀成却趁此机会联络“捻军”,通过李昭寿这一渠道,将张洛行、任化邦等人纳入太平天国麾下,这对太平军实力恢复大有帮助。有了“捻军”的加入,太平天国皖北局势暂时稳住。后来,陈玉成能够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000精锐之战绩,“捻军”也出力不少。
也正是因为有了“捻军”在淮北、中原一带作战,清朝才难以将全部精锐投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来。要知道,“捻军”在极盛时期可是两次兵临北京郊外,害的差点逃往东北。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还能坚持八年抗战,其原因就在于清朝正规军腐朽无能,且还面临内忧外患之严峻局势,以致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可惜的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却在“天京事变”后继续搞“内斗”,将帅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救援,以致被湘军各个击破,最终败亡。试想,若是太平天国能够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有利时机,及时恢复元气,而后全力北伐,效仿明末之闯王直捣“燕京”,结果会如何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