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在招纳人才 周王室为何却在坐
很多人都不了解战国周王室,接下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欣赏。
到了战国时期,维持周王朝运转的两大基础――封建制、宗法制已经崩溃的情况下,周天子基本上只能躺平等死了。他就是想当一个自力更生的诸侯,也没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周天子跟所有诸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从来都是“被保护”的对象。
当初获胜后,占领的其实只是的“直辖区”殷都,对于东边的大部分诸侯并没有多大的掌控力。甚至对于殷都,也是采取了肢解分封给商人后裔、由自己的三位兄弟分别监督的模式。
在位、旦辅政期间,监督殷都的宗室以及东边多个部落反叛,周公历时三年才以武力平定;随后借着这股势头,先后分封了卫、宋、鲁、齐等诸侯国,以宗室、功臣取代旧诸侯(宋除外),实现了“腾笼换鸟”。
随着这几个重要棋子的布下,周王朝的控制力实现了质的提升;当初周武王营建镐京(),此时在中原营建洛邑(成周),这两大城邑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区,是为王畿;至于其他辽阔的疆域,则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地分封诸侯,要么用宗室、功臣取代旧诸侯,要么在无人区设立新封国,终于实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目标。
先秦的诸侯国有多少个?有这么个说法夏之时万国,殷之时三千,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
按照传统习惯,这些数量八成是虚指而已。那时所谓的“国”,最早期其实就是一个个的部落,搞不好就跟今天的村子一样;到了时,由于藩国更加制度化,形成了“公方五百里,伯四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的规则。不过,到现在有名可考的藩国其实就130多个。
这就是“众建亲戚,以为屏藩”制度的巅峰时期。支撑这一分封制的,是完备的宗法制天下都是一家人,周天子是“大宗”,其他诸侯都是“小宗”;天子、诸侯之位,都采取,由此世代相传,和谐快乐地共同经营天下。
在这一组织架构下,各诸侯国拥有辖区内的全部权力,只需对周天子履行朝贡、觐见、派兵为王师助拳等义务。周天子的“直辖区”,大约在千里见方,往下也逐层分封给宗室子弟。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分封制无疑是极为先进的。它在以下几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这些分封的诸侯,可以被视为周王朝这棵大树的枝叶、树根,更可以被看作王畿周边的保镖、护卫,他们以宗室、姻亲、功臣的身份,拱卫着周天子;
它们也等同于周王朝的开发队伍,般在各个较落后区域落地生根,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文化,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那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进步。
,周王朝的分封制,对促进我国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这一稳定的体系却也具备“时效性”。
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在自己管辖范围内都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庶子,则被往下层逐层分封。按照这种架构,整个周王朝就是一个大家庭。
不过我们都知道,一个家族如果经过几代人后,互相间的血脉关系也会淡泊,到了后来甚至会形同陌路、变成“远亲不如近邻”。王朝也一样,在经历了大约百年的稳定和谐期后,随着关系的疏远、淡化,诸侯之间、诸侯与士大夫之间,甚至诸侯与周天子间都逐渐爆发冲突,在东迁后越发常见。
公元前705年,率领一众诸侯前去修理不听话的,结果被郑庄公(也,周王室本家)的将士一箭射中了肩膀。虽然郑庄公曾在当晚派人前来慰问,但这一事件无疑证实了周王室威严的崩塌。
由于各诸侯国发展的不平衡,春秋时期(周为标志),国与国之间的吞并已司惯,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大鱼吃小鱼的状态。
微妙的是,这个过程中陆续崛起的大国、强国,都处在边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边姜太公家族的,北方的天子本家,西边的秦国,南边的“蛮夷”。(还有短暂强盛的吴、越)
再往下,则是鲁、卫、宋、郑等中心地带的老牌诸侯,他们虽实力弱了不少,但由于根正苗红、底子较厚,暂时未被周边列强吞并,只是不得不在夹缝中四面逢源而已。
为什么周边的诸侯国发展得最好呢?
,它们在起步阶段往往与“狄夷”交错,生存压力远非内地歌舞升平的诸侯国所能比拟,却也由此造就了强悍的战斗力、顽强开拓的斗志,甚至还吸取了少数民族的彪悍作风。(最典型的就是秦、楚)
,也正是由于处在边疆,他们的开拓反而没什么制度、舆论压力,身边都是“狄夷”嘛,随便打,这甚至是帮助对方开化,是一项善莫大焉的壮举。
至于中心地区那些诸侯国,一方面发展较为喜人,贵族、平民的进取心相对比较薄弱;,身边犬牙交错的封国都比较根正苗红,往上数几代都是亲戚、朋友,让人怎么好意思撕破脸?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周边的几大诸侯国在往外拓展的,也逐渐往中央侵蚀。至于周王室,原本就不负责开拓业务,进取心、战斗力几乎没有,说白了就是吃老本的;周平王东迁时丢掉了镐京、仅剩洛邑,而经过一代代的层层分封后,周天子手里直接掌控的区域更是越来越小,而那些旁支小诸侯也会逐渐被周围的列强吃掉。
幸运的是,在整个春秋时期,由于宗室本家晋国的支撑,周王室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好在面子还在。
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事件,标志着全新时期的到来。晋国被三家士大夫瓜分,并且还获得了周天子的册封,这等于宣告了一个事实以武力较高下的时代开始了,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战国”。
在这个时期,以为代表的列强纷纷推行变革、吸引人才,以便让自己更加强大。初期最为成功的,是主政的,以李悝、为代表的文武团队打下的基础,让魏国足足牛气了半个世纪。
那么,为啥周天子不学习魏国、也以人才振兴自己呢?
人才不是你想拉就能拉的。魏国为啥人才济济、被各国精英视为事业的起点?有两点最基本的原因
它继承了春秋巨无霸晋国的核心资产,一个字有钱。就像二战后的国际人才流动态势一样,为啥人们都往美国跑、而不是印度?前者富裕、生活条件好,这一点就足够了。
,政策开明。魏国的李悝变法,是首个以官方口径打破贵族政治、重用寒族人才的变革,无论你任何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干,都能在这里获得飞黄腾达、跻身上流的机会,为什么不来?
反观周天子,上述两项条件都不具备。
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辖区,位于最小的诸侯――的境内,大小仅相当于其他大国的一座城邑,实力可想而知。
举个直观的例子,战国后期的周赧经费尽组织起一支规模为5000人的军队。那你知道其他强国啥水平吗?齐国的都城临淄,在战国前期就能轻轻松松组织起21万军人。
战国时的人才投奔一个政权,无非是为了富与贵而已,就周天子这条件,你让他能吸引到谁?甭说吸引人,能留住辖区内的人才就不错了,首个纵横天下、威震天下的一流人才,可就是从这里跑出去的......
至于制度上,对于周天子而言则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周王室存在的法理基础,就是宗法制、分封制,讲究严格的等级分明、贵贱尊卑;否则单以实力而言,它早就没存在的可能了。你让周天子降人才,那不等于是自扇耳光吗?
一句话在弱肉强食的时代,没有实力支撑的虚名不仅带不来什么好处,反而是一种负担。周王室的覆灭,仅仅是看各国的心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