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越是功高震主下场越惨 历史上有人能相
今天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大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代功高震主的大臣结局都很惨,历史上有没有人能安然无事?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历史上,功臣历来都是帝王们的心腹大患,越是功高震主,越是没有好下场。
越王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一句将越王勾践形容得淋漓尽致,勾践,胸怀大志,能善用贤臣,但他自私和残忍的程度也让人难以接受。历史上许多帝王也何尝不是这样,功臣结局悲凉的例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上演,这不禁让人可惜,难道功臣就没有好下场吗?
不是,纵观中国历史,功高震主却能安享晚年的功臣也不在少数。不过要说能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还能安然无恙度过一生的,那肯定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求生经验”,蕴藏着极高的历史智慧。
第一位,“再造大唐”
郭子仪
与郭子仪期的和仆固怀恩,他们都是平定的功臣,但那二位的结局挺悲凉的。李光弼因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愧恨成疾,郁郁而终。仆固怀恩则是遭到宦官骆奉先陷害,被迫举兵反抗,后来病死于鸣沙城。
说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是为了从侧面显示出郭子仪当年身处的环境是有多么复杂。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犹如,处处谨慎,对那些战功优秀的大臣也十分忌惮。再加上宦官势力的壮大,他们都将功臣视为眼中钉,对功臣进行诽谤和诬陷也是家常便饭。
在这样凶险的年月里,的郭子仪也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但他却能化险为夷,平平安安,仕途越来越顺,辅佐了大唐几代帝王,他的儿孙在晚唐时期也风光无限,可以说郭子仪堪称“功高震主”且“全身而退”的典范人物,难怪对他评价为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郭子仪能全身而退,有他过人的智慧,是时刻小心谨慎,隐忍方可成器。
曾经握住郭子仪的手激动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感激归感激,唐肃宗防范功臣之心一直都有,就怕郭子仪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为了巩固皇权,他一方面安抚功臣,让他们继续在战场上克敌,另一方面又钳制他们的战功与权力,把他们调来调去,表面上看功臣的职位升高了,其实手中的权力被剥夺了。
郭子仪也多次被解除兵权,闲赋在家,但在国家危难之际,又经常被重新用,披挂上阵。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宦官们的谗言与诬陷。宦官鱼朝恩曾诬陷郭子仪作战不力,唐肃宗脑子一热,听信谗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军职。宗时期,宦官程元振又以郭子仪“功高难制”为由,多进谗言,唐朝宗罢免了郭子仪副元帅的军职。
但郭子仪并未因被诬陷而失去理智,他坦然面对所发生在自己身上种种不公平的事,闲赋在家可以,披挂上阵也可以,就连自家祖坟被宦官鱼朝恩给挖了,这种奇耻大辱的事,也并未激怒郭子仪。要说郭子仪的隐忍程度,实在是高。
郭子仪
,郭子仪懂得放弃。
除了被朝廷解除兵权外,郭子仪还曾主动放弃官位。广德二年,唐朝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但郭子仪死活不答应,郭子仪也明白自己树大招风,为了自保,也为了能保全家人,他只能放弃一些东西。
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被后人称为“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但他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在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让人佩服不已,所以他才能既在险恶的战场上英勇克敌,又能在复杂的官场上全功保身。
第二位,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
“求生经验”能与郭子仪媲美的,那就当属开国功臣徐达了。
要论功臣“善终”的难度,在时期,那可谓“难度极高”。朱元璋清理功臣都是大手笔,一家70余口人全部处死,案牵连1.5万人被杀,案诛杀3万余人。明代初年的功臣,即便自己不犯错误,也很有可能被其他案子牵扯其中而无法保全自身。但徐达却能安然无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低调自律,不恃宠而骄
徐达的自律众人皆知,他尽忠职守,不爱钱财美色,自己所带领的部队也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他严令自己手下将士在攻池后,不得抢夺百财,不得毁坏百屋,徐达的自律,让他深受朱元璋倚重。在明代开国六公爵中,徐达作为公排在六公爵之首。位高权重并没有让徐达迷失自我,他依旧,不骄不躁。
徐达任宰相时,生活还是保持朴素,住的房子也很小。朱元璋得知后一心想给他换个大房子住,但徐达坚决不接受。后来朱元璋约徐达喝酒,在徐达醉酒后命人将他送到自己做吴王时的府邸休息,想用这种方式让徐达接受这个大房子。
谁知徐达睡醒后,得知自己睡在朱元璋曾经的府邸,吓得连忙磕了三个头,后来又跑到宫内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看到徐达如此忠心,内心的喜悦。
徐达
性格宽厚,不拉帮结派
徐达有着较高的个人修养,也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他战功优秀,却不独揽功勋,恪尽职守,事事谦让,待人宽厚,在朝廷大臣中拥有极好的口碑。
徐达从未参与过党派斗争,这也是他能善终的重要原因。而且他对朱元璋,做事都先提前禀报,这样的处事方式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对他信任有加。朱元璋对其他功臣都是小心防范,却放心大胆地派遣徐达率重兵长期在外征战,这正是与徐达低调自律,不恃宠而骄、不拉帮结派等缘故有关。
不管是郭子仪还是徐达,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逃生智慧”,也是被大环境所迫,如今我们回顾历史,也不得不感叹在封建社会时代“为人臣子”的辛酸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