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哪些英雄们,他们都有哪些怪癖呢?
众所周知,很多豪杰都有着文韬武略,但他们也有常人的,甚至独特的怪癖。比如,蜀主就曾痴迷一个白玉美人,天天把玩还不够,还要在睡觉的时候放在身边,拿玉美人和爱妻甘夫人比“白”;谋士爱好熏香,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有熏香存在,相传他身上的异香三日不歇,于是为人称为“令君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诸多豪杰中,最为人所的就是和父子的“人妻癖”。曹操在少年时期便伙同一群人偷抢新娘,更是在称雄后抢夺、接收了不少人妻、将门遗孀。《》有载,曹操在攻破邺城之后,对妇子“多见侵犯”,而曹丕则私藏了的妻子。据不完全统计,曹操抢夺的人妻高达几十人,而且都非常漂亮。父子二人对人妻的觊觎与好色可见一斑。
一、铜雀春深锁绝色
邺城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霸权。一天夜里,曹操半夜醒来看见平地一阵金光升腾。第二天掘地发现了一尊铜雀,谋士告诉他说,贤帝舜的母亲曾梦见玉雀入怀才生下了舜,铜雀是吉祥的象征。
于是曹操相应天意,也为了显耀他的战果,便于漳水之畔的邺城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座高台。其中冰井台用于屯粮,金虎台用于屯兵,而则可以说是曹操日常享乐的地方。有《登台赋》曰“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严以承天。”可见铜雀台的宏伟壮观
铜雀台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其上的女人们。在修成后,一大批文人墨客在铜雀台上举办盛宴,而曹操为了附庸风雅,更是将他在战争中抢夺来的女人们统统安置在上面,以供。据传,铜雀台上每一间房子中都有一名绝色美女,其中不乏名将、名士之妻。
这些女人中不仅有曹操接收的亡将遗孀,还有许多抢夺来的人妻。比如的妻子、的妻子。《》写到,为了激怒周瑜携手抗魏,故意在其面前朗诵“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揭开了周瑜夺妻之恨的伤痛,成功激怒了周瑜一同对抗曹操。
曹操在临死之前,还遗令这些女人们永远住在铜雀台上,并且每天早晚都要摆放食物祭拜他。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对着他的陵墓歌舞奏乐。由此可见曹操对女色的痴迷,在其临死前都没有忘记安排死后享受女色。
二、肥水不流外人田
曹操死后,曹丕在等人的帮助下成为魏王,更是做了他父亲一直没有做的事情,那就是逼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有着和父亲一样痴迷人妻癖好的曹丕,在称帝后并没有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地将父亲曹操的妻妾也全部占有。史书记载“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
原本按照曹操的遗令,这些妻妾们应当被好生照料,在铜雀台上安然地度过余生。他刚过世没多久,曹丕就急匆匆地将这些妻妾纳入自己帐中服侍自己,并且对外秘而不宣。
直到曹丕生病时,他的生母卞夫人前来探望,才发现一旁侍奉曹丕的女妾竟然都是原本铜雀台上的女子。于是卞夫人便问她们“你们为何在此?”女妾们回答道“先帝一驾崩后,我们就被带到了这里侍奉陛下。”
曹丕占有的这些女人,不仅是曹操掳掠来的他人妻妾,同样也算是曹操的妃子。卞夫人本来就知道曹丕喜好人妻,却没想到竟然连自己父亲的女人也觊觎,于是厉声怒骂曹丕道“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也就是说,你做出这种事情,真的是连畜生都不如,就算你死了,畜生都不会吃你的尸体!
因为曹丕做出了这种违背人伦的事情,一直到曹丕去世,作为他生母的卞夫人都没有再见曹丕一面。而曹丕对人妻的这种特殊癖好,应该也是遗传了父亲曹操,才会这么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至于曹丕的正式的妃子们,文昭皇后比曹丕大5岁,文德皇后比曹丕大3岁,可见曹丕对于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有着的偏爱。在邺城之战后,曹丕在曹操之前抢先娶了容貌倾城、与、大乔和小乔共称为三国的甄宓作为第一个妻子,也就是《洛神赋》的主角。看到弟弟这么贪恋嫂子,同样爱好他人妻子的曹丕在掌权后便除掉了曹植。
等到曹丕称帝继位,留在邺城的甄宓已经,好色的曹丕已经无法继续忍受。于是曹丕残忍赐死了甄宓,迎娶了郭女王作为文昭皇后,将曹操留在铜雀台上的女人们全部收进宫中。魏文帝曹丕最终因为整日的荒淫无度而亡。
曹丕好色的性格不仅体现在对人妻的追求上,他或者说更多的是对年长女性的独特兴趣。在家族、天下的阴谋与权术中,曹丕不免陷入残忍、猜疑的心理环境之中。
而当他发现并且效仿了父亲曹操好色、喜人妻的行径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发泄的地方。成熟美丽的女人或许能够给他带来慰藉,能够将他短暂地带出互相算计的险境之中,给予他异常的满足。
三、
曹丕作为掌权者,有所享受在所难免,喜好人妻也有曹操开的先例。他为人所诟病,为生母卞夫人所不齿的是,他不仅连自己父亲的妃纳为己有,更是在父亲死后没多久,违背了父亲的遗令来满足自己的怪癖欲望。
这种违背人伦,败坏道德的行为,可以说是天理不容。要知道,在曹丕占有的这些女人中,很多都可以称得上算是他长辈。而曹丕的这种无耻、残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亲曹操的影响。
曹操展现给儿女们的一面一直都是阴谋、不讲道德,必要的时候连儿女们也可以用来当做权术的筹码。也在儿女之间也充斥着阴谋与。在这种环境下,从强大到消亡,与统治者的阴谋和猜疑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