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为何不找菩提祖师帮
在老版电视剧《西游记》里(八六年版本),有这样一出桥段。
即孙悟空大闹五庄观,导致唐僧一行被法力高强的地仙之祖镇元大仙扣留,取经工程一度中断。为了救活被损毁的人参果树,悟空四海求方,均无功而返。无计可施之余,悟空踩着筋斗云,到当初的学艺之地寻求帮助。
但他面对的,却是破壁残垣。当年众师兄弟竞闹的场面早已不见。菩提留下了一个画外音,悟空,去吧,去吧。
昔时踏云离别去,他日再无相见时。悟空呛然泪下,叩首于地,咚咚响。
经去多年之后,每每摇开电视,见荧屏跃出此番场景,心境有如当时悟空,恍然隔世。
但原著和剧集略有出入。
翻遍通篇文字,关于菩提祖师的描述,仅发生在第一、二章节。此后,再无明确的交待了。
若以原著作为样参,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悟空五百年山刑之后,为何不趁着化缘的间隙,踩云探师一番?而菩提的灵台山和取经目的地,同在西牛贺洲,对于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悟空而言,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
有一种可能,即悟空不念旧情,五百年的牢狱之灾,将这位曾经的热血男儿炼成了冷酷汉子。或更有不平的是,对于弟子长年受到的煎熬,师父竟不闻不问,甚至连捎一句寻寒问暖的话也没有。想想,心中忿忿。
悟空的情绪真是这样吗?不是!
这在原著十七回,悟空初破牢篱时就能体现。当时他遭遇了一只颇有能耐的妖精熊罴精,PK之余,即脱口而出道,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养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可见,悟空的潜意识里,菩提祖师永远是他的授业恩师。这份恩情,重情重义的悟空一辈子也忘却不了。
但此后取经一路,悟空为何几乎是默言不谈恩师呢?
其实原著早有说明。
原来,早在灵台山学艺之时,菩提就看出了悟空身上的祸根,遂将其驱逐出师门,并留下一言,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可见,菩提曾在二人师徒关系上,设了一个熔断机制。即倘若有天悟空惹祸了,师徒恩情自然断绝。
尔后悟空大闹天宫,上了凌霄宝殿拍了领导玉帝的桌子,成了重刑犯,牢狱之灾是逃不过了。
五百年后,时过境迁,悟空虽然获得了自由身,但自觉身上污点难褪,又怕菩提教训,故打消了探师的念头。
这是其一。
原因其二,却是悟空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
譬如五十七回,对于悟空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当时,悟空因惩恶扬善的立场不同,一言不合,又习惯性地和老学究唐僧闹翻了。被唐僧逐出了团队。
孙大圣恼恼闷闷,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
悟空当时第一反应,一定是回老家花果山的。但他终究没有回去。原因很简单,怕熟人笑话。为何笑话?没有修得正果、被BOSS炒鱿鱼等,这些,都将成为别人的笑资。丢脸啦。
可见悟空心高气傲。
依悟空这般秉性,他能贴着监外缓刑犯的标签探师访友吗?肯定不能!
试想场景。
悟空踏云回山,一众师兄弟出门相迎(对于修仙之人,五百年应该不算太长,多尚健在)。寒暄之后,肯定有人相问,猴子,这些年哪里去啦,电话也打不通,是不是发财了吧,咱师父在厢房里头休息着呢,对啦,是不是带了什么见面礼给他老人家。
悟空默然,气氛凝固。师兄弟抬头看到猴头上的紧箍,忽然不知该说什么好了。断断续续地唠起了家常。
那可是一个尴尬啊(就像当今社会,混不出人模狗样,都不太好意思参加同学会。这是一个道理)。
这样的没趣,悟空断然不会自找。
此时再看原著第八回的一个场景,就很有深意了。
当时观音受如来委托,去东土大唐寻一善信之人,来取真经。
途经五行山,菩萨顺道探望了服刑的猴王。悟空求搭救。观音顺水推舟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东土大唐国寻一个取经的人来,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个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门,再修正果。
通过观音的话,我们大概知道以下信息。悟空罪业弥深,即便出了牢笼,也洗不白。这是一生的污点。但也未必不能洗白,大凡可以曲线救国,走佛果位评聘这条路。考核合格,即可修得正果。
这或许正是悟空为何要一路保唐僧取经的一个动力吧。
他要给自己正名。正了名,就可以昂首挺胸地探望师父了。
我们可以再做个推想,取经表彰大会上,悟空得了斗战胜佛的职称。
当时,他最想见的人是谁?不用说,一定是菩提!
师父,猴儿又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