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童子军入学考试:二楼直接跳到地上救生
广州上世纪初引进童子军运动训练儿童多项技能或能启迪现代家长
1925年3月,广东大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表演会,表演的主角是上千童子军。男孩穿着猎装,女孩身着短裙,看上去十分精神。再看他们的表演项目:马术、射箭、绳梯、炊事、搭瞭望台、架无线电、医疗急救、消防抢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而他们却临阵不乱,动作十分娴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的很多技能是从野外生活里积累而来的,那个时代,可不只一个教育家提倡孩子们从“野人生活出发,向科学世界进军”呢。
亲爱的读者,我不知道这段文字对你是否有所触动,可当我翻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广州童子军相关的资料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思考,与现在那些被家长逼着弹钢琴学围棋背唐诗练珠心算的孩子比起来,当时常在野外“神出鬼没”的童子军应该会快乐很多吧?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爆红,折射出无数成年人的焦虑和无助。那么,且让我们一起翻开泛黄的资料,尝试着从前辈的智慧里获得一些启迪吧。
初创童子军
岭南大学首现童子军
远赴上海参加运动会
要说广州上世纪初的“童子军”,的确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若要细说端详,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在世界倡导发起童子军运动的第一人——英国陆军中将贝登堡。作为一个军人,他一直看不惯身边青少年的颓废消极之态。1907年,他开始了一个户外教育实验——在海岛上组织起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每天露营、烹饪、侦察、追踪和研究自然,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精神面貌也大有改善。这次试验性的营区活动,拉开了世界童子军运动的序幕。贝登堡一年后出版发行的《童子军警探》一书一炮而红,短短两年英国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孩子多达12万人,西方各国随之纷纷仿效,童子军运动一时蔚为壮观。
贝登堡将军点燃的“星星之火”,之所以很快就成“燎原之势”,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儿童教育改革风潮息息相关,其中缘由,没有长篇大论根本说不清楚。所以,让我们暂且打住,把话头收回广州。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初的广州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之一,西方世界出现的新事物,用不了几年,其踪影就会出现在广州。童子军也不例外,1910年,作为教会学校的岭南大学首先出现了童子军。当年,岭南大学还派出了几名童子军,远赴上海,参加远东运动会,与来自上海、武汉等地的童子军一起表演大会操,动作敏捷,精神饱满,令人刮目相看。
之后,广大、执信、培英、省立女师、南武、市立师范以及很多市立中小学纷纷组建童子军。1921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建市,主政的多是在欧风美雨中沐浴多年的“海归派”,旨在“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童子军活动真是再合他们的胃口不过,所以他们满腔热情,不遗余力地向公众推广,再加上“强国保种”的呼声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童子军活动很快获得了精英阶层的认同。到1926年,广州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孩子已有两千多人。这个数字虽然不能跟欧美城市相比,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成绩已算不俗。
野蛮体魄
骑马射箭急救抢险样样学
行军露营做饭守夜得吃苦
说实话,上世纪初广州童子军的穿着,不但在当时十分洋气,就算放到现在,也比很多学校的校服时髦。男孩子穿猎装,脖子上还要打根小领带,女孩子穿短裙,着长袜,夏季衣帽,全用白色,到了冬天,就用蓝色或灰色,衣料全用国货,剪裁合体得当,走在街上精精神神,与昔日圆乎乎裹在袄子里的样子已有天壤之别,谁看了都觉得耳目一新。尤其是女童子军的装扮,更让初到广州的外地人啧啧称奇,大赞她们“身体强健,甲于全国女生之上,且无论男生女生均有活泼之天机,而无萎靡之气象”。
童子军穿得时髦洋气,学的东西也挺与国际潮流接轨,而且很多活动非常符合儿童的天性。1925年5月23日,来自广州各校的上千名童子军在广东大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联合表演大会,著名教育家许崇清担任会长。按他的说法,此次联合大表演“是我国从古所未尝有过的空前大举”。表演大会的目的,一是要展示童子军日常所学的成果,二是要为建设中山纪念堂筹款,因而广东政学两界要人,纷纷前来助威捧场。再看各校童子军团表演的项目,马术、射箭、绳梯、炊事、搭瞭望台、架无线电、医疗急救、消防抢险……套用当下流行的说法,这都是与野外生存和团队协作息息相关的技能,至于表演会的效果,按照当时报纸上的说法,众童子“举动均觉娴熟,直至下午六时,表演始告完毕,欢呼散会”。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童子军要掌握的诸多技能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消防急救,抑或搭瞭望台架无线电,都既考体力,也考脑力,要想做到“举动娴熟”,也绝不是容易的事。当时的私立广州大学校长陈炳权也是童子军活动的热心拥趸,并写下了《孙中山与童子军》一文,细说童子军训练的诸多挑战。野外活动是童子军训练的重点内容,孩子们长途行军,“烈日猛风,不畏不惧……童子军须于十二分钟之内,行一英里,乃有资格考中级队员”,粗略一算,他们每小时的速度最起码达到8公里,才能勉强达标;长途行军之后常要露营,还得自己生火做饭,食物很粗糙,每次使用的火柴还不得超过两根。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算今天的成年人,能做成这些事的恐怕也不多。此外,孩子们远足时还常要测量水面、绘制地图、观察天象、收集标本,这就更要运用大量的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乃至生物学知识。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其中的技术含量,与背唐诗和弹钢琴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看重胆量
够胆跳下二层楼
才能加入女童军
童子军的训练虽然艰苦,但参加者却依然乐此不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其非常符合孩子的天性。1935年2月底,童子军在沙河蟹岗举行了一次露营,营区门口挂出一副对联,上面写着“从野人生活出发,向科学世界探寻”十四个大字,孩子们就救护、旗语、射箭、测量、驾艇、侦探,乃至缝纫、做饭等诸项技能展开竞赛,晚上轮番观测星空,放哨守夜。活动持续了三天之后,队伍才“拔旗灭迹”,“开拔回城”。这样的活动就算放到现在,对充满了好奇心的孩子来说,也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吧?难怪很多培正、执信的老校友到了耄耋之年,还对当年参加的童子军活动津津乐道,不能忘怀。
写了这么多关于童子军的“前尘往事”,突然发现我忘了告诉读者,当年女童子军的出现,在坊间也是引起了汹汹争议的。翻开当时妇女界为办女童子军鼓与呼的文章,你会发现她们抱怨说,不仅遗老遗少发出“澌灭女德”的非难,连不少接受过师范教育的“现代派”,也大为惊骇,觉得这样的训练,足以毁掉女子的“柔情丽质”。不过,就算不同意者再多,在“海归派”主政者的支持下,女童子军也还是很快办了起来。根据创办人李朴生的回忆文章,最初女童子军的入学考试,第一个课目就是从二楼直接跳到地上的救生网中,没胆跳的,直接剥夺录取资格。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从来就被藏在深闺的女孩儿们,也许还有一双曾被缠过又放开的双足,就这样攒足了勇气从二楼飞身而下,那一刻的自由和胆量,还是挺动人的吧。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
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6年,考取状元,在地方为官,得到辽圣宗器重,一路上升到相国的位置。
张俭不只是有能力,为人正直,而且生活极其节俭,人们尊称他为“贤相”。那时,辽国的冬天异常寒冷。当时不要说王公大臣,就是小官吏,每人少说也要准备三五件皮袍,质量和样式也都非常讲究。可张俭却只有一件皮袍,而且已经褪了色,连里子都破得不能再补了。宰相老是穿得这样破旧,自然引起了大臣们的注意,一些正直的官吏见宰相如此节俭,都自觉惭愧,渐渐地在穿着方面也稍稍收敛了一些。可也有一些官员奢靡成风,不但不知羞愧,反而在私下里悄悄议论张俭,说他不合时宜。
一天,辽圣宗和几位大臣在一起闲谈,话题渐渐转到宰相身上。一位大臣对圣宗说:“宰相做得太过分了,一件皮袍穿了三十年,都旧成了那副模样,还舍不得做件新的,太有失宰相的尊严了。”圣宗从大臣的嘴里听说张俭仅有这么一件皮袍,也感到很吃惊,但又不大相信,他想:宰相为百官之首,光是每年的俸银就花不完,怎么会连一件皮袍都做不起呢?
圣宗越想越觉得奇怪,就暗暗留了个心眼儿。这天,圣宗特意邀请张俭到宫里交谈。张俭全神贯注地听圣宗讲话,不时回答一两个皇上提出的问题,根本就没注意到侍立在身后的太监用香火在他的皮袍后面偷偷烫了一个小洞。
转眼间,又一个严冬来临。这天,圣宗与朝中文武大臣聚在殿上议事。忽然,圣宗想起了宰相皮袍上被偷偷烫出的小洞。他不动声色地走到张俭身边,发现张俭皮袍后面的小洞果然还在。圣宗大为感动,当众问道:“爱卿,你日夜为国家操劳,为什么连一件皮袍都不肯做呢?”张俭回答说:“现在大家都追求享受,不知道节约,我身为宰相,不光要号召大家厉行节俭,而且还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奢华的风气转变过来。”
圣宗听了张俭的话后连连称赞,说:“朕知道你一向节俭,而且乐善好施,但你的皮袍确实太破旧了,至少也应该把里子更换一下。这样吧,我的库房里尚有一些贡品,你不妨去那里为自己挑选一匹适合的衣料。”
张俭开始坚决不接受,但圣宗一再坚持,他只得遵从圣意。张俭来到库中,东翻西找,最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匹满意的面料。当张俭带着选中的面料重新回到大殿上时,满朝文武都惊呆了——他挑选的竟是一匹粗布,这种对自己近乎抠门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也让在场的人大为感动。
由元朝脱脱主持编修的《辽史》,对张俭的评价颇高:“张俭名符帝梦,遂结主知。服弊袍不易,志敦薄俗。功着两朝,世称贤相,非过也。”其中提到了把皮袍穿了多年都不肯换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