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看不起政治暴发户的官二代有何下场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3www.nkfx.cn历史朝代

  一夜暴富者古已有之,有的是抽大奖,有的是娶个有钱的媳妇,有的是嫁个有钱的老公,有的是天上掉下一大叠钞票。不过这样的人难以跻身贵族之列,纵然脑满肠肥富可敌国,有时照样被人看不起。且说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王僧达的,乃是世族王导之后,平时书法风流,儒雅的很。当时世族庶族有别,那王僧达自己觉得是高贵的血统,往往看不起平民百姓,由平民百姓发迹的那些达官贵人,小王仍然漠视得很。

  那时太后有个侄孙,名唤路琼之,贵为皇亲国戚,因为靠着太后这把伞,家里攒下不少金银珠宝。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被任命为黄门郎。这黄门郎虽然级别不算高,却侍从皇帝传达诏令,还掌管着机密文件,其实充当着皇帝的喉舌作用,所以路琼之颇有些得意忘形,很可能走在街上都不自觉地把肚子挺得高高的。不过,他可能不懂,他头上的官帽只代表了朝廷权力系统对他的肯定,并不表明路家从此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全面接纳。那个年代,虽然门阀政治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的统治权力掌控在军权在握的寒族手中,但士族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却没有被彻底颠覆。从社会习俗上讲,士庶之间仍然如隔鸿沟,高门大户不与寒门庶族交往依然十分平常。所以,路家人颇有点类似于改革开放初经商致富的人,虽然一夜暴富肥得流油,却被民众习惯性地视为奸商而遭到鄙视。路琼之不明白这个道理,加上骨子里有些小人得志的德行,所以不但把家从“贫民窟”里搬出来,在琅邪王氏所在的“高档小区”购了房,而且专挑曾做过尚书右仆射的王僧达做了邻居,满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和曾经需要仰视才见的社会高尚人士平起平坐了。

  有一天,王僧达正要出去打猎,路琼之恰好登门拜访。尽管衣冠轻裘,弄了个新行头,换了个高档的轿车,可王僧达并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看着路琼之得意忘形的劲,王僧达斜着小眼没有正看,只是说“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路庆之,是路琼之的爷爷,太后的弟弟。王僧达意思说“我们家从前有个驾车的,叫路庆之,此人和你什么关系啊?”这话说的有些阴损,不仅骂对方不知天高地厚,连对方的祖上也给彻底曝光。路庆之无地自容,灰溜溜的走了。还未走出大门,王僧达便让仆人把路庆之坐过的椅子给烧了。路庆之恼羞成怒,自然跑过去向太后哭诉。路太后闻听大怒,哭着对皇帝刘骏说“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意思是我还活着,人家就欺负到头上来了,我死了路家人还不得去当叫花子去?言下之意,皇儿你得给老娘做主,修理修理这个目中无人的家伙!没想到刘骏却说“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意思说你这个路琼之,没事去找王僧达干嘛,人家那样的贵公子,能尿你吗?

  ,王僧达虽然表面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其实皇帝是怀恨在心的,于是搞起了秋后算账。对他的职位连续贬谪,后来居然以谋反为名将其赐死。可见暴发户有时也不好惹,尽管没有什么文化,有权利,一旦得势,对人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李鸿章满纸写的都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尽是缠绵悱恻,在封建时代,这合适吗?合适!这是安徽学政说的,马上录取为第一。这里不想说所谓的励志发愤,而是感叹当年的科举考试也不是那么没人情味。李家四兄弟到李鸿章这一辈,苦读出来的不是应试机器,而是有情有趣、有创造性的中华读书人。

  中晚清时期的一大批名臣,很多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诸如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不论是流芳千古,还是尚存争议,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

  他们是怎样走上历史前台的?尤其是他们如何以寒门子弟的身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命运的?这神奇的一切要想说清楚,是个大命题,我们且还是从家书的角度去解密。这一回谈谈李鸿章的家书。

  家世祖父时期的李家还是穷困大家庭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一般定论他是“卖国贼”,但也有人说他不容易,清王朝割地赔款的责任不能全赖在他身上。这些历史疑问且不去辩论,有一点确定无疑他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尤其在与洋人打交道、办洋务方面,是不二人选。他做得不一定全对,但他这个人很重要。

  曾国藩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比李鸿章清廉、高大、谦和,更对得起士大夫的名称。,欧美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曾国藩寒酸,衣着不得体,说话也不得要领,装腔作势、捉摸不透,而李鸿章有贵族风范,个子高大,声音洪亮,谈吐得体,衣着光鲜,洋人更乐意跟他打交道。

  李中堂真的如欧美人所言,是贵族吗?不是的,他的家族其实寒酸得很,看看他的家书就知道了。李鸿章成为朝廷重臣之后,在写给弟弟李鹤章的信里曾提到早年家境的不堪和贫寒“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几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惟有支吾以对。”

  老李的爷爷李殿华是个没有任何野心的农家子弟,曾经想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栽了两次跟头后,心灰意冷,待在乡下守着那几十亩薄田和一座三进瓦屋过日子。家里人口多,田又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和财产性收入,李家穷得举债过日子。一到年终,前来索要债务、催着还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李爷爷也没办法,只好支支吾吾应对“行,过一段时间还,请再等等……”

  实在躲不过了,李爷爷就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李鸿章在家书里写道“支吾终非久长计,即向亲友商借,亦渐为亲友所厌。”变了债务对象,不变的是偿还能力,欠着永远就是欠着,李爷爷成了亲友们眼中的“鬼见愁”,为人所厌恶。

  在这无穷无尽、前仆后继的新旧债务中,李家的前途在哪里?人生在最关键的瓶颈时期,总得有个导师指点迷津。李家的导师就是姻亲、李鸿章称为“太伯父”的周菊初。周菊初的家境颇丰,常常接济李殿华,也不计较李家还不还债。李鸿章就在家书里感激地写道“其时幸有姻太伯父周菊初者稍有积蓄,时为周济。”周菊初不仅从物资上提供帮助,还指点迷津,“并劝祖父以勤俭,并亟命儿孙就学”。他劝李殿华兄弟,你工作要勤快些,用度要节省些。不过想要彻底脱贫致富,还得让你的儿孙读书啊。

  得到了指点的李殿华发狠了,教训四个儿子,也就是李鸿章的叔伯父亲道李家这么穷,爹爹我也没啥本事,但你们要争气,给我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从而让我李家彻底翻身。

  从李鸿章的家书可知,他当年就生活在这么一个贫寒而充满励志色彩的家庭里。

  传奇考场写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周菊初的指点对李家的发达起了指导性的作用,李鸿章在信中承认了周老的功劳“吾祖父从其言,得有今日。”“非有周老太伯,焉克至此?”

  李家四兄弟用功读书,很快见成效,开始有人中秀才了——他就是李鸿章的老爸、家里的老四李文安。接着,李文安又不断给这个穷困大家庭以惊喜中了秀才后中举人,还中了进士。身份的改变让李家的地位在当地一下子拔高,“遂为庐郡望族”,成了庐郡的一大望族,所谓庐郡,就是现在的合肥。通过读书成为望族,这在当时是一条社会公认的上升通道,给了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一拨人一条上进的途径,通过科举出来的人才也能担当近代社会大变革的大任,他们学的八股时文其实还是有能量的。

  李家发展的步伐在李文安的时候快了起来,但没有想到李鸿章这小子更快。李文安35岁中举人,39岁中进士,速度算快的了。而李鸿章18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就中进士,令这个家族加速度前进。

  这些家族辉煌史就没有必要重复了,重点是科举这条人生上升通道,有没有一点创造性的东西呢?恰好记者手上有李鸿章当年参加秀才考试的试题,有趣得很,居然考的是一则爱情神话,要考生对这则美妙故事发表看法,也可以自由发挥改写情节。

  作文题目是《天台仙子送刘晨阮肇还乡赋》,刘晨和阮肇是汉明帝时的两个农民,外出碰上仙女,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后来思乡欲归,两位仙女妻子送他们回去,结果回到家乡,却发现物是人非,人间已过几百年。考生李鸿章是怎么写的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