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帽子很重要: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绝于社会

历史朝代 2023-03-26 11:03www.nkfx.cn历史朝代

  要是一个人下定决心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绝于社会了。东汉的袁闳,见朝政昏暗,就“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唐朝的李白发牢骚,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电视剧《薛仁贵传奇》里,唐太宗上朝,下面一片大臣,帽子那个乱呀,最可气的是,徐茂公竟然不戴帽子!

  不戴帽子有什么可气的呢?我们现在,再正式的场面,除了军人等一些特殊群体,一般人也不戴帽子嘛。但这是现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兹事体大啊。有个笑话,兔子在街上遇到狼,第一天没戴帽子挨了打,第二天戴了帽子但也挨了打。兔子就和老虎告状,老虎就告诉狼,打兔子不是不行,但要找到正当的理由嘛。之后,狼总是刁难兔子,但兔子总是很聪明地解决了问题,狼找不到打兔子的理由,于是很生气。终于在某一天狼发现兔子没戴帽子。于是“啪”一耳光“让你不戴帽子!”

  你看,丛林世界里,戴不戴帽子就是件重要的事情,而在我们人类世界,帽子问题,那更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说句性命攸关也是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男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会举行冠礼,既然名为冠礼,这仪式主要内容就是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举行冠礼,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人了,可以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了。要是一个人下定决心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绝于社会了。东汉的袁闳,见朝政昏暗,就“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唐朝的李白发牢骚,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且,这帽子也不是随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头,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员有官员的戴法,在什么场合什么人戴什么帽子,被国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旦违背,后果难以预计,轻则受顿训斥,重点罢官免职,再重点要是被扣上藐视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来说,唐朝官员的衣服分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着。每种服色也有相应的帽子。闲居所穿常服,帽子为平巾帻,日常办公或是一般觐见皇帝所穿公服,帽子为弁冠,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重要典礼所穿为朝服,帽子为进贤冠(王爷为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为法冠,近臣为高山冠);重大祭祀场合所穿为祭服,帽子为冕冠(具体而言要比这细得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新、旧《唐书》的《车服志》看看)。

  电视剧中场面,是唐太宗为找应梦贤臣而让大臣出主意,不是重大典礼的场景,按理应穿着公服。,贞观年间,徐茂公为英国公,是三品官,应该戴七琪之弁冠。可是你看他居然不戴帽子,而身后那两位大臣,一位戴着弁冠,一位戴着通天冠,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场合了。,也不能从衣服判断,那更是乱七八糟一堆,吐槽都不知道从哪儿吐起……

  清军南下,母亲为清军所逼,剖腹自杀,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匆匆赶回安平,料理了母亲后事,用黄金铸造了一尊田川氏坐像,朝夕礼拜。从此,郑成功“以只身而奉故朔,海岛群雄,拱手听其约束。”他一生“处无可奈何之境,得未曾有之局,以其螳臂之势,纵横大敌,逐红夷于海上,辟地千里,为有明硕果之仅存。”终其一生,郑成功明知不可而为之,在令人沮丧的明末留下了英雄的一章。

  郑军令人惊恐的战斗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海盗遗风,一是郑成功的个人风格。

  在严密的专制统治之下,敢于蹈险出海之人,都是一些热血男儿。而逃亡海上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野性和血性。这些海盗们专靠勇气作为吃饭的资本。在郑芝龙降清之初,他们一时群龙无首。郑成功一树义旗,他们又呼啸而至,聚集在少帅旗帜之下。

  郑成功天性英迈果决,嫉恶如仇。他知道,收服这些散漫惯了的海盗,非严明的纪律不可。,郑成功军令如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南明永历二年(1648)十月,清军袭击厦门。当时负责厦门守备的三叔郑芝鹏在慌乱中,“席卷珍宝,弃城下船”,引起“岛中腾沸”。战后,郑成功大会群臣,以“贪财怕死”,“临阵脱逃”,斩亲叔郑芝鹏之首,并令将其首级悬街示众三日。郑成功治军不讲情面,往往如此。

  在战斗中,郑成功经常亲身督战,身先士卒,视死如归。南明永历七年(1653),清军围攻海澄。郑成功为鼓舞将士,从厦门亲临海澄,登上炮台督战。清兵炮火齐发,部将拼命将郑成功拉下炮台,郑成功刚刚离开,清军的炮弹正好落在郑成功的座位上,“座位被击粉碎”。像这样九死一生的事例,在郑成功的军事生涯中数不胜数。

  郑成功崇尚忠义节气,在明末实用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之下,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不因眼前利益牺牲道德原则。

  南明永历六年(1652)长泰之战,清总督陈锦率兵作战失败,羞惭之下,痛打其奴库成栋泄愤。库成栋怀恨在心,将他刺死,割其首级投降于郑营。次日,郑成功会集文武,下令把库成栋捆起来,对他说“你杀主求荣,是无耻之徒,本藩绝不用你这种不义的人。”虽然诸将也以库成栋投诚,有功无罪,为他求情,但郑成功仍下令斩首示众。

  他尊敬真正的军人。在后来的郑荷之战中,有一个荷兰士兵在作战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敢马摔倒了,郑军追到时,他仍奋勇抵抗,手持卡宾枪拼命射击,直到因伤势过重而死去。国姓爷知道后,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下令厚葬,全军放礼炮致敬。这种视荣誉重于生命的理想主义,正是明末的人所极为缺乏的品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