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天才特务赵秉钧为何会被袁世凯毒死?
1914年2月27日,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号称是职业杀手、天才特务的赵秉钧在天津都暑中毒身亡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那可是“悲痛”万分啊!他马上派二儿子袁克文前去治丧,并特发一万元的治丧费。咳,也不枉赵秉钧白跟他一场。那么,这个赵秉钧又是何许人也呢?他又怎么能如此受到袁大的垂青呢?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19岁的时候呢,因参加国考不顺落选,便弃笔从戎了。在部队里边,因驻守边防多次立功,他是屡屡升迁啊。人常说,一招儿鲜,吃遍天。赵秉钧最擅长的就是缉捕捉拿,而且呢,凶狠滑媚、阴毒内敛。呵呵,这样的人谁敢用呢?诶,怎么就那么滴五两偏偏碰上半斤呢,恰好刚刚接任治理总督不久、急需网罗人才的袁世凯就看中他了。老袁呢,啥都不缺,缺的就是能干的手下人儿。赵秉钧的条件甚合他意。为了扫清障碍,他特派赵担任保定巡警局的头目。新官上任三把火,赵秉钧又是定章程,又是培训,所以没多长时间,就成立了一支较为正规的巡警队,并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直隶全省巡警网,够前卫的吧。老袁大为高兴,把赵看做是自己得到的宝。
要说呢,牛皮不是吹的,火车它还真滴不是推的。在以后的历次重大事件中,赵秉钧都干得非常出彩儿,袁世凯真的没看走眼。拿1905年革命党人吴樾在北京火车站炸出国做政治考察的五大臣来吧,那是多轰动,多令人震惊啊。案子到了赵秉钧这儿,很快就搞了个水落石出。这种侦破能力非一般人所能敌的,自然得到了清政府的赏识与重用。呵呵,说什么来着,赵秉钧就是袁世凯的福星。只要赵秉钧有权了,那“权”肯定就姓袁。所以,没多久京里的警政大权也被袁世凯扒拉过来啦。
赵秉钧(图片来源网络)
再一件事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为了逼迫清帝退位,干脆请病假不上班了我到不信了,没我姓袁的,你们能成气候儿?这时候呢,袁的代言人赵秉钧出面了,他软的不成,便来硬的,放下狠话,直到清廷答退位应为止。可以这么说,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赵,就没有袁的新生。
还有便是袁世凯利用赵秉钧搞政治骗局,“活儿”也做得也相当漂亮。考虑到同盟会在全国的影响,袁世凯又想出了新的一招儿,那就是让赵去和孙中山、黄兴等人套近乎,以骗取他们的信任,顺利打入同盟会。赵秉钧本来就会见风使舵,办事精细周密。黄兴果然对他十分信任,并且同意了他的“政党内阁”的主张。实际上,在所谓的内阁成员中,这些人都是赵这个战壕里的,那赵又是哪个战壕里的呢?这不明摆着所有这些人都在给袁世凯卖命吗?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袁世凯不把这个能干又忠心的赵秉钧当做“第一亲信”才怪呢。
的确,在袁世凯除去一个个眼中钉的过程中,赵秉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刺杀宋教仁一案,虽说成全了袁世凯,可对他自己来说,真不知是福还是祸。宋教仁曾拒绝过袁的拉拢收买,“私自”离京南下张罗着国会选举的事儿。当到选举结果出来的时候,宋看国民党这边占了优势,便得意地谋划着组织真正的国民党内阁。老袁一看,形势对他不利,就起了杀心。他和亲信赵合计先稳住宋,然后伺机下手。
终于,在1913年的一天深夜,一颗毒弹穿进了宋教仁的胸膛,因伤势严重,还是与世长辞了。袁世凯这个高兴啊,但又要做做表面文章,就下令缉拿凶犯。正是在宋去世的第二天,就有人报案说有个叫应桂馨的人曾指使他杀人,还给一千元作为酬劳。有了线索,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就真相大白了——凶犯主谋正是袁世凯和赵秉钧,同谋犯是内务部的秘书洪述祖,还有上海的流氓头子应桂馨和军痞子武士英。办事儿手脚不利索,内幕还被人揭了黑,可把袁、赵二人吓坏了,于是想了个法子,让应桂馨入狱做了替罪羊。
谁知应的流氓团伙竟然想办法把他给救了出来,袁觉得大事不妙,就给应桂馨找了个“去处”。通过这件事赵秉钧明白了,袁世凯心狠手辣,一旦你没用了,肯定是要丢卒保车的,何况他知道的袁世凯的底细太多太多了。,可悲的是,当他清醒过来的那一刻,却已经喝下了那杯毒酒,不一会儿“腹泻头晕,厥逆扑地”。咳,这个天才特务就这样呜呼哀哉了。
纵观西汉的宫廷政治,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几乎贯穿始终。他们轮流把持或影响着西汉的政权,有时甚至成为主宰的力量。西汉初年,“外戚干政”已经开始了,吕后专政及诸吕专权就是其中的例子。后来景帝时的窦婴,汉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霍光,均是因为身为外戚而位隆权重。霍光执政近二十年,虽然不无建树,但他擅行废立、诛除异己,未免飞扬跋扈,让后立的宣帝觉得“如芒在背”。霍光死后,宣帝借祖母家史氏、皇后家许氏除掉霍氏势力,此后对史、许两家以及他的母亲王家,还有王家的亲戚大加重用,从此开始了外戚持续掌权为祸的历史。实际上,外戚专权,贪官当道,硬是把一个偌大的汉朝推向崩溃的深渊。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贪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利用自己的权势,掠取了大量的财富,他就是汉成帝时的贵族公卿——淳于长。
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淳于本是春秋时在今山东省安丘县附近的小国,周武王曾经用地名来封公,其后就有以淳于为姓的。淳于国后来被杞国所灭,原先的国人就以淳于为姓,以示纪念。杞国接下来的都城就在淳于,有些居民就用邑为姓。由此看来,淳于氏并没有多么显赫的家世,但淳于氏娶了一位王姓的女子后,一切都改变了。这位王姓女子本人并不特别。但她有一位妹妹叫王政君。王政君何许人也?她就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武帝的皇太后,她的哥哥王凤是当朝大司马,领尚书事,位在三公之上。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世称“一日五侯”。五侯生活奢华,各姬妾数十人,僮仆以千百计。王氏其余子弟都任卿大夫、侍中等要职。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临终推荐其弟王音继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王音去世后由王商以大司马卫将军秉政。王商死后由王根任大司马骠骑将军。终汉成帝一生,政权都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
攀附而上
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淳于长凭借着母族的显赫权势,轻而一举地捞到个黄门郎的职位。这是一个服务于宫中的官职,其官位虽然不高,但可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显贵之间。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朝中显贵们尤其是他的舅舅们炙手可热的权势、豪华奢侈的生活,不能不给淳于长以巨大的影响,使刚刚跨上政治舞台的淳于长强烈感觉到,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而权势的获得,与其为国家建功立业逐步争取,倒不如攀附权贵,争取他们的推荐和提拔来得更快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决定借助舅舅王凤这股“好风”把自己送上权力的“云端”。
说起王凤,不能不提到“不屈不挠”这个典故。公元前30年秋,有一天国都长安城内一阵骚乱,有人传说大水就要冲进城来了,百姓都在争相奔逃。汉成帝立刻召集会议,征询情况。王凤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便对传言信以为真,劝皇上和皇太后等人赶快躲到船里去,一些大臣也附和王凤的意见,请成帝马上躲避一下。但丞相王商反对这样做,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不能贸然行事。后来派人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自此,王凤便从心里痛恨王商。一次,王凤的亲戚杨彤在做琅琊太守时,由于玩忽职守,造成琅琊灾荒,王商要惩办他。王凤便跑来说情,但王商没有妥协,坚持原则罢免了杨彤的官职。这就是“不屈不挠”这个成语的由来。这使王凤更加痛恨王商了,并千方百计地陷害他,最终汉成帝还是听信了王凤的谗言,罢免了王商。
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病倒了。淳子长意识到,“好风”终于来了,这正是加深甥舅之情的绝佳机会。他主动要求去侍奉王凤。他送汤递药,毕恭毕敬;白天黑夜,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大得王凤欢心。
王凤的病越来越重,淳于长的照料也越来越精心。王凤觉得这个外甥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望着淳于长渐渐消瘦的身影,王凤突然感到一丝歉意浮上心头自己在位时未能提拔这位贤外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不过还来得及。当太后和成帝分别来看望王凤时,王凤就向他们“吹风”了,他把淳于长如何尽心尽力地服侍自己大大地夸赞了一番,希望皇帝能够重用他。皇这听说后,也十分嘉赏淳于长的孝心。在王凤死后,淳于长立刻就得到了“孝顺”的报偿,被拜为列校尉诸曹,不久又迁为水衡都导尉侍中,后来又升为卫尉。卫尉是汉朝中央九卿之一,掌管皇宫的禁卫,并握有皇宫的禁卫队部队的——南军。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给淳于长,可见皇这对他的信任。
千方百计地赢得汉成帝的信任
淳于长没有为国家建立任何功劳就爬上了这么高的位置,虽说是得力于王凤这股“好风”,但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恩赐。,如何赢得皇帝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长期出入宫廷,淳于长耳闻目睹了有关皇帝的不少情况,逐渐对皇帝的一些特点有所了解。他必须瞅准时机,投其所好,以进一步取得皇帝的宠信。
在历代帝王中,汉成帝是一个以荒淫好色著称的君主。他把政事全部交给王氏集团,自己却尽情游玩欢乐。
成帝广开苑圃,大肆田猎。并且大张旗鼓,讲究排场。扬雄曾作《校猎赋》描写汉成帝田猎的场面千万匹铁骑摆开阵势,千万名将士挥戈跃马,只见尘埃翻腾,诞生旗飘舞,战马嘶鸣,万人呐喊,号角嘹亮,野兽吼叫,声震千里之外。烟火、铁骑、喊声、铃声布满了千里山野,成帝在声势浩大的天子仪仗簇拥下,在这铁骑滚滚、喊声阵阵中享受到了人音帝王的欢乐。
成帝为恣意纵乐,摆脱朝臣进谏的束缚,有时竟穿市人衣服,溜出皇宫,在市井民巷中逍遥寻乐。
一次,成帝一行又微服出游,偶然到阳河公主家,宴度上有一歌女歌音婉转,舞姿轻盈,成帝不禁着了迷,就向阳河公主讨来带回宫里,这个歌女就是古今闻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赵飞燕。赵飞燕原名赵宜主,只因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感,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
在成帝偷娶赵飞燕这件“艳事”上,淳于长起了非常重要的“拉皮条”的作用。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赵飞燕的妖艳搞得汉成帝如醉如痴。成帝进而想立赵飞燕为皇后,但太后王政君不同意。成帝虽说是一国之君,在立后这个问题上不能不听从太后的意见。如今太后反对,成帝不敢一意孤行,整日郁郁不乐。
皇帝不乐,淳于长却高兴了。一直在察言观色、窥测时机的淳于长认为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来了。皇帝遇到了难题,如果能够为他解决这个难题,不就能得到皇上的宠信吗?
淳于长当时负责宫廷警卫,而且专门往来于皇帝与太后之间传递信息,加上太后又是自己的姨娘,有这双重身份,使他在太后面前无话不谈。当他得知太后之所以不同意改立皇后,主要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时,就及时将这消息通报给成帝。,他也在太后面前尽力为立后之事斡旋,终于说得太后有点松动。成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阳侯,以提高赵飞燕的出身。一个多月后,汉成帝终于得以下诏正式改立赵飞燕为皇后。
几经周折,改立皇后获得成功,汉成帝非常高兴。通过这一事件,淳于长不仅赢得了赵飞燕的感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取得了成帝的极大信任。在成帝看来,没有什么大事比帮助自己将宠爱的赵飞燕立为皇后更令他高兴了。反正皇帝宫中有的是官爵,他决定给淳于长晋爵。
别看成帝糊涂,有时却也颇为清醒。他知道,单凭淳于长立皇后一事就给他加官晋爵,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必须另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淳于长又毫无绩可言。不过,在那个时候,“欲加之功,何患无由”?成帝终于想起了不久前他营建陵墓的事。
由于建昌陵招致民怨沸腾,而且建昌陵是淳于长的敌对势力实施的,淳于长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主张停建昌陵,已迁往新邑的民户各还故乡。这一主张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成帝的赞成。这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淳于长反对建昌陵也不是出于什么光明正大的目的,所以当时也就很快过去了。如今要给淳于长晋爵,成帝认为可以在这件事上做做文章。于是,成帝1日事重提,下诏大大称赞了淳于长一番,说他“首建至策,民以康宁”,以此为由头,封淳于长为关内侯。关内侯是当时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仅信于彻侯,封有食邑若干户,有按规定产数征收租税的特权,地位显赫,非一般官吏可比。仅隔几年,成帝又封淳于长为定陵侯,享有封国。淳于长无功受此显爵,真是恩典非常。从此,淳于长得皇帝的重用,成为皇帝身边少数几个宠臣之一。
成帝时的诸王、列侯、外戚、公狠们,凭借权势,动用各种手段,拼命聚敛财富,竞相奢侈享受。
历史名人
- 董玥镖门与霍建华共患难 机智侠义获点赞
- 如何找到浪漫情侣头像 提升头像情感值的小妙招
- -生说怀男孩的特点,根据这些症状可以猜测孕妈
- 鸿星尔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鸿星尔克爆火)
- 朴寒星:今年的目标是考取潜水资格证
- 深圳十大土豪楼盘排行榜:华侨城上榜,第4地理
- 唐晓天何穗结婚没 起底何穗唐晓天是什么关系
- 圣诞鸟整装怎么样 质量与服务用户评价如何
- 素颜霜是干嘛滴?素颜霜是干什么的,是化妆品
- 如何有效利用桌面日程安排软件提升生活效率
-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 宋轶出席盛典领奖,获封年度风尚艺人称号
- 如何确保宴请礼仪得体,展现优雅风采
- 如何运用百度搜索预测足球赛事结果
- 胖子打破吉尼斯记录(最胖的10位胖子有多重?个
- 联想a770e(联想a570(联想A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