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趣事:汉景帝一次临幸错了人延续了汉朝
上错花轿嫁错郎,这故事听说过,好像是个电视剧的名号。
认错老婆上错床,这故事你听说过吗?没错,一般的不可能发生这种故事,如果发生,弄不利索会出人命。但历史不跟你讲“一般的”,我们的古人总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雷人事情,让“一般的”这种常识变成非常识。
公元前142年,西汉中央政府为景帝祝寿,搞了一个“万国朝觐大会”,散居全国各地的刘姓诸侯都来参加,一时间首都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的王侯给皇帝送上金银珠宝土特产,有的王侯则敬献歌舞等娱乐项目,反正目的只有一个:把最高领袖哄顺溜了,好处那是大大的有。
其中有个长沙定王,名字叫刘发,是景帝的儿子,也来拜寿。他亲自献舞,做了个徐志摩的经典动作,“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即罢。景帝见了很生气:你小子好没出息,跳舞也是半吊子,还能干啥?刘发赶紧解释:老爸,您封给儿子的地方实在太小,没回旋余地呢。于是,景帝转怒为喜,直夸刘发聪明,大笔一挥,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就归了刘发。
说起这位浑身一抖搂小聪明直往下掉的“发哥”,那可了不得哩!其一,他是汉景帝搞错老婆的结晶,其二,他是东汉皇族的始祖,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光武帝刘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赵炎先说说汉景帝搞错老婆的故事,那是相当的雷人。
汉景帝在国家大事上跟他老子文帝一样,讲究“清静恭俭”,主张无为而治,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就打这儿来的。但回到自己后院,他马上就变脸了,非常的“有为”。
他的第一个老婆薄皇后,是薄太后的侄孙女,因为不能生育,对不住,卷铺盖走人;第二个老婆王娡,是个二锅头,原是金王孙的妻子,被她老妈强送入宫,因肚皮争气,生下刘彻(后来的汉武帝),立马晋升夫人,刘彻做储君,她顺理成章当上皇后。
汉景帝就是这样的人,谁能帮他生儿子,他就喜欢谁。他的几个小老婆基本都是生育高手,栗姬生了三子,程姬生了三子,贾夫人生了二子,王娡的妹妹王夫人(王儿姁)更牛,屁股一厥连生四子。睡错老婆的故事,就发生在程姬身上。这个女人也是鼎鼎有名的,古代典籍里但凡提到女子来月经,多采用她的名字,叫“程姬之疾”。
有一天晚上,汉景帝喝多了,醉醺醺地让太监发通知,兹令程姬今夜床上值班。可他忘了,女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不能值夜班的,程姬恰好赶上了。自己不愿去,皇命又不能违,肿么办呢?于是程姬就把侍女唐儿打扮一番,做自己的替身。汉景帝正被酒精闹得迷迷糊糊,见有女人袅袅婷婷而来,以为是程姬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事情做了。第二天醒来才发现自己搞错老婆了。皇帝错了又能怎么着?就这么着吧,你,姓唐的,回去继续做侍女。见过薄情的汉,没见过这么薄情的汉!
让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不是一般的厉害,喝醉了还能把女人肚子搞大,因为不久,那个被搞错的唐儿怀孕了。
汉代皇帝临幸后妃,虽无明清时的存档制度,但搞错老婆毕竟是个荒唐事儿,汉景帝无需存档也会记得,自己做的好事,还能不认账吗?于是,唐儿发了,被册封为夫人,史称唐姬,跟侍女身份彻底说了拜拜。及至生下儿子,因母亲发了,儿子的名字必须叫“发”,古人够幽默的!
由于唐儿是“错”来的,身份卑微,她生的儿子虽取名叫刘发,但汉景帝不会让他真的发,待其稍微长大一点,给了一块又穷又潮湿的封地--长沙,派他当了长沙王,自己去找饭吃,饿死了算你没本事,反正别来找老子,谁让你老妈是“替身”呢。直至前文中提到的那个“万国大会”之后,多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刘发的贫穷境况才得以改善。
更让汉景帝没有想到的是,搞错老婆生下的儿子刘发,非常的争气,居然把贫穷的辖地(今湖南省大部)治理成全国数一数二的鱼米之乡,且继承了父祖辈孝道第一的传家宝,用大米在首都修建了“望母台”,以缅怀母亲的恩德。
刘发此后,子孙绵延,长沙王传至第七任刘钦,娶樊重女(樊娴都)为妻,终孕育出一代豪杰--五世孙光武帝刘秀,开创了东汉王朝之基业两百年。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常常需要面对“对与错”的纠结,但别感觉负担重,这世界从无绝对的对和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那是运气好,但在自认为对的时候遇到了错的人,也别纠结,错下去好了,认账,不遗憾。没有汉景帝的搞错老婆,王莽之后,哪来的刘家又两百年?
有5000年悠久历史,军事史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据史籍推测,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孟津观兵伐纣王
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队训练形式。西周,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虽未留下大量文献资料,但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千古美谈细柳营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
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汉文帝校阅细柳营,军容整齐,军令森严,进大营须有军令才能进入,即使是汉文帝也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将军周亚夫也未按朝廷礼仪而以军礼拜见汉文帝。汉文帝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对其尊敬不已,称:“皇帝敬劳将军”。后来周亚夫果然立下奇功,平定了“七国之乱”。细柳营成了治军严谨的代名词,细柳营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
武侯讲武八阵图
三国时期,蜀国实行讲武。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讲武”,北伐后又“厉兵讲武”、“教兵讲武”,内容不只练士兵体力和技艺,还重在用八阵图教练兵士,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检阅制度,有时还根据检阅情况,决定部队的整编。
两晋期间,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诸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成为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宋太祖亲御阅武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 皇帝也要亲自阅兵, 一方面是检阅部队,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军旅扬国威。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如,首议教阅击刺骑射、选天下骁骑集阙廷、亲御近郊阅武等。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明清三年一大阅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清代的检阅又称校阅,是八旗、绿营由王、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也是促进军事训练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阅是皇帝检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的阅兵仪式。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雍正以后,大阅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