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8226;约瑟夫一世
记得甄嬛传里面的孙俪有一句经典台词''人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来没有停止过''。不过,剧中的她与情人果郡王确是悲情结局。或许在最初,皇上欺骗她说自己是果郡王的时候,他才正是嬛嬛心中所爱。不幸的是,皇上冒充了果郡王,夺得了嬛嬛的心,引得原本以生病为由躲避侍寝争宠的她不得不暴露在众人面前。
其实本文的中心并不是甄嬛传,而是大洋彼岸的奥地利皇后,匈牙利王后,波希米亚及克罗地亚王后---Sisi茜茜公主。只不过这一次被害死的不是情郎,而是情女。
说到茜茜,几乎所有外国语接触者应该都知道她的爱情故事吧。电影中那个迷人俏丽高贵纯真的形象,就像是奥黛俪赫本一样不可磨灭。她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哈布斯堡王朝嫡系继承人)的相遇还真是一段佳话。说起他们的故事还是要先来一段他们家族的一些历史让各位了解一些背景。
伊丽莎白·阿马利亚·欧根妮(德语ElisabethAmalie Eugenie,德语系称之为“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vonsterreich-Ungarn)”,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通常被家人与朋友昵称为茜茜(Sisi,又译为西西),是巴伐利亚女公爵与公主。
1837年12月24日伊丽莎白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伊丽莎白是巴伐利亚的马科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一个旁支)与同宗的露多维卡公主(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八女,并于施塔恩贝格湖畔的帕萨霍森城堡长大。周遭的环境没有繁文缛节而且自由自在,由于父母在王宫里没有任何职务和义务。所以绰号“疯子麦斯”的父亲常年云游四海。母亲则是将所有的心血都用来栽培姐姐海伦以便她将来成为一名皇后。
1853年伊丽莎白随她母亲与18岁的姐姐海伦赴上奥地利的度假村巴德伊舍,原定计划是海伦应当在那里引起其23岁的表亲、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注意。但出乎意外的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竟然爱上了15岁的伊丽莎白。两人于1年后的1854年4月24日在维也纳的奥古斯丁教堂结婚。弗兰茨·约瑟夫将伊舍的行宫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伊丽莎白,此后这座行宫改建成了一个E字形。
哦,还记得电影中的那个镜头,弗兰茨·约瑟夫第一次见到西西时候的场景,我记得好像是西西在河边,结果弗兰茨·约瑟夫的鱼钩钩到了西西的衣服。然后两个人一路畅谈,结果发现两个人要去的地方是一样的,因为弗兰茨·约瑟夫今天要接待远道而来的露多维卡公主和海伦姐妹,而西西就是海伦的妹妹。本来母亲是不指望活泼好动孩子心性的西西能注重公主形象的,没有想到的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竟然就爱上了西西而没有理睬从小受到很严格教养的海伦公主。这真是让西西的母亲大跌眼镜。
那他们婚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从一开始16岁的伊丽莎白就很难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宫廷内所使用的严格的宫廷规矩,她在皇宫里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欢骑马、读书和艺术,而这些又是维也纳宫廷无法理解的。
婚后她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索菲(1855年—1857年)、吉赛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鲁道夫(1858年—1889年)。但被婆婆苏菲剥夺子女们的抚养权,她与弗兰茨·约瑟夫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遗传下来的精神不稳定也越来越明显。1857年悲剧发生,伊丽莎白不顾医生的反对意见,带她的两位女儿离开了奥地利前往匈牙利度假。但两位女孩患上腹泻,尽管吉赛拉恢复得很快,但她2岁的姊姊索菲却而死亡。长女的死亡导致伊丽莎白她的生活和休息造成影响,并和她的丈夫产生永久性的裂痕,他们的婚姻渐渐崩溃。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对动乱中的匈牙利提出奥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伊丽莎白始终对匈牙利民族持同情心,方案达成后她与她疏远的的丈夫团聚一起,于布达佩斯加冕为匈牙利王后。随着两人的复合,不久她生下一个女儿,也是第四个孩子,玛丽·瓦莱丽(1868年—1924年),这次她坚持要按自己的方式抚养这个女。这是伊丽莎白与她丈夫弗兰茨·约瑟夫短暂和好的日子,她是伊丽莎白的爱女,也是父母之间的传话筒。但伊丽莎白仍然不能对她年龄较大孩子的养育有任何重大影响,反而主要是由其婆婆和姑姑巴伐利亚的公主苏菲来抚养,他们经常称伊丽莎白为一位“愚蠢的年轻母亲”。但此后不久伊丽莎白就又开始了她漫无目的的旅行生活,这段期间她都没有见到其孩子。她访问了马德拉、匈牙利、英格兰和科孚岛。1890年,她在希腊的科福岛为她儿子的死,在岛上委托建设一座宫殿。她称这座宫殿为阿喀琉斯宫,并在宫前树立了一座阿喀琉斯的像。伊丽莎白非常喜欢荷马著作《伊里亚德》的英雄阿喀琉斯,因为两人同样的倔强。但后来她对这座宫殿又失去了兴趣。他死后于1907年,这座宫殿被卖给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后来又被希腊收购了该宫殿,并改建为博物馆。
伊丽莎白后来不仅只因为她的美丽而有名。报纸针对她的时尚感、饮食和运动处方、马术运动的热爱等发表数篇文章。她极端重视其外貌,以致花了很多时间来保持她的美丽;亦遵循着严格且苛刻的饮食和运动疗法,以维持她约50厘米(20英寸)的腰围,这让她达到近乎消瘦的程度。如果是在好几年后,这种症状可被列为神经性厌食症的典型案件。伊丽莎白亦会写诗,如〈Nordseelieder〉和〈Winterlieder〉等,两者的灵感都来自她最喜爱的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她曾提到自己是莎士比亚所指的童话女王Titania。她的诗大多涉及到她的行程、古典希腊和其他浪漫主题,以及对哈布斯堡王朝具有讽刺意味的评论。在她沉迷住诗的这几年,伊丽莎白深入研究古代及现代的希腊语,并沉浸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许多研究希腊的讲师皆曾陪同皇后散步长达一小时,进而彼此讨论对希腊的心得。据19世纪的当代学者指出,伊丽莎白比任何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希腊王后更了解希腊。
这些大约是他丈夫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深爱她的众多原因。
19世纪下半叶,奢华的帝都维也纳有一位英俊的年轻帝王,统治着欧洲第二大帝国,他血统高贵,是600年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传人,他异常勤奋,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洗冷水澡,睡行军床,能熟练运用他的子民的八种语言,还有一位异常美丽的王后,他们过着王子公主童话般的生活。可是等到他68年的统治生涯结束时,一切都恍然如梦,他的弟弟被人在南美枪杀,妻子在日内瓦被一意大利人刺死,儿子年纪轻轻就自杀,选定的继承人又被黑手党刺死,他为此发动的报复性战争使数千万人倒在血海中,也使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帝国风雨飘摇,这个人就是奥匈帝国的悲剧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在他统治的最初10年即所谓的“新专制政体”时期,他亲自制定外交政策和战略决策,与首相和外交大臣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一起开始恢复帝国秩序,1850年11月以武力威逼使普鲁士签订奥尔米茨条约,解散德意志邦联,向奥地利称臣,这被普鲁士人认为的第二个耶拿之耻。但首相在国内的粗暴统治和不容异己的警察机构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反叛情绪,当1851年政府撤回1849年在革命压力下答应制定宪法的许诺时,这种情绪变得更具威胁性。撤回许诺的后果深远,导致自由党对弗兰茨·约瑟夫的统治长期不信任,引发了1853年在维也纳行刺奥皇的企图和米兰暴动。
施瓦岑贝格于1852年去世后,弗兰茨·约瑟夫不再任命首相,自己独揽大权。他虽然很勤奋但智力却并不高,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常常走错路数。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错误主要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不顾俄罗斯帝国对他的一贯支持,调动驻加利西亚的军队到俄国边境,迫使尼古拉一世从多瑙河沿岸撤军,这造成了两国永久的裂痕,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前悲叹奥地利的背叛“我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傻瓜,居然指望别人知恩图报。”而西方国家则因为他并没有直接参战,把他看成企图不劳而获的奸诈人物,他两头不讨好。因为国内复杂的财政问题,他在1859年开始削减军费,但又中了加富尔的诡计,忍不住挑拨而向撒丁王国宣战。没想到抓耗子却带出大象,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变脸和翻书一样快,毫无征兆的突然拔刀帮助弱小的撒丁,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铁路机动迅速把10万大军带到意大利战场,预想的边防军惩罚作战变成了大国间的主力对抗,弗兰茨亲在赶到战场也没有丝毫作用,两军的指挥都显得杂乱无章,而奥地利显得更乱,索尔费里诺战役的失败严重损害了奥地利的军事声誉。7月他匆忙的缔结了《自由镇和约》将伦巴比割让给对手以结束战争。
1914年7月,在外交大臣贝托尔德伯爵的怂恿下,他贸然向塞尔维亚发出通牒,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大战正酣的1916年,他悄然去世,享年86岁,侄孙卡尔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
茨·约瑟夫虽从小被培养成一名军人,并且终生穿军服,但他并不是一位战略家,就同他并不是一位政治家一样。他通过精心研究文件和非凡的记忆力,以及知人的敏锐性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他成为文官们办事严谨和忠于职守的无与伦比的榜样。在他所有的良师益友中,资深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对他产生也许是最为持久的影响,但更为深远的影响来自他的妻子,他于1854年与巴伐利亚女公爵伊丽莎白结婚,并在整个充满风波的婚姻中一直爱着她。
据说,当年西西公主离开丈夫旅行期间,他的丈夫经常会写信给她表达爱意。记得西西母亲曾经告诉过她一个王后不能离开她的丈夫一个月。可是西西一直固执的不肯回到弗兰茨·约瑟夫身边,是那样的真不在乎吗?弗兰茨·约瑟夫写信给西西,他们就像朋友那样交谈。开始他告诉西西自己和一个贫穷的妇人每月固定发生关系,然后妇人收取报酬,西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只是有些同情贫困的人民。后来他写信说自己被一位影视女明星吸引,自己和她交谈甚欢,并且不想和她发生身体关系,怕玷污了她们之间纯洁的感情,这一次,西西再也忍不住了,她写信说那位女明星的坏话,并且希望弗兰茨·约瑟夫不要再和她继续往来。弗兰茨·约瑟夫看过信后知道,西西还是深深的爱着他的。可惜,天不遂人愿,西西还没有回到他身边就已经被刺杀死亡,客死他乡。
1998年,GeraldBlanchard自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美泉宫偷走了伊丽莎白曾配戴的钻石和珍珠首饰。
在20世纪伊丽莎白成为了一个代表性人物,在这一点上她可以与戴安娜王妃相比一个喜爱自由的,被束缚在陈腐的宫廷仪式中的人。许多作家、电影编剧、戏剧作家都从她的生平中吸取题材。
曹雪芹老先生刻意设计一个贾宝玉收贾芸做干儿子的情节,其实还有更深的意思。而这意思,就是为了成全贾芸和小红的爱情。因为就在贾宝玉认贾芸做干儿子之后,紧接着,就发生了贾芸和小红的爱情故事。
我们知道,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贾芸和小红的爱情是“不道德”的,是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接纳的,也是被禁止的。还记得司棋和她的表兄的恋爱吗?一旦东窗事发,就要遭到严惩。,我相信,在写到贾芸和小红即将发生的这段爱情时,曹雪芹一方面是赞赏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的,他担心贾芸和小红由此被“道学家”们指责为“不义”。事实上,这种指责还是不同程度的发生了,有一种观点就认为贾芸其实是个“不义之徒”,就是他拐卖了巧姐。我以为,这种观点的依据就是贾芸和小红私定终身事件。
那么,贾芸到底“义”不“义”呢? 其实,贾芸是个“义士”。
而我接下来要论述的是,曹雪芹是怎样使贾芸和小红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的。
,贾芸与贾宝玉房中丫鬟小红私定终身虽然并不“合理”,但当贾芸成为贾宝玉的干儿子之后,这件事情就变得“合情”了。
古代的礼法,不允许“私通”,但允许“指定”。贾赦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吧自己的丫鬟秋桐赏赐给儿子贾琏做妾,这是为礼法所允许的。也就是说,一旦贾芸成为贾宝玉的干儿子,那么,他即便和干爹房中的某个丫鬟发生情事,只要贾宝玉首肯,就没什么问题了,退一步,即使贾宝玉被蒙在鼓里,也还情有可原。请看,曹雪芹老先生为了这个贾芸,可谓煞费苦心。
,在贾芸和小红“有那个意思”之后,曹雪芹马上就安排王熙凤要走了小红,彻底解脱了贾芸和小红的爱情存在的道德质疑。关于这点,小说中已经很明确描述了,无需再说。
至此,我们来看曹雪芹关于贾芸和小红爱情的“颇费思量”。
一是在比照司棋与表兄私定终身的道德压力下,让贾芸和小红“不合理不合情”的爱情通过贾芸做贾宝玉的干儿子变得至少“合情”起来;
二是在贾芸和小红已经“定情”之后再让王熙凤要走小红,终于使这段在当时道德看来“不合理不合情”的爱情变得“合情合理”起来。
,正因为这样的情节设计,让我们看到
1.曹雪芹对贾芸和小红这两个人物是“超喜爱”的,所以才会如此煞费苦心;
2.其实再怎么煞费苦心,也是有漏洞的,而这种漏洞,恰好体现了曹雪芹既私下赞赏二人而又担心二人的道德名声的矛盾心理。
由此,我以为,小说八十回以后脂砚斋所谓贾芸“仗义探庵”其实是这样的
1.贾府事败被抄之前,贾芸已经斗胆恳求贾府,要赎出小红并与小红成婚。这件事情,得到干爹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支持,得以实现,而且使这段婚姻终于彻底的获得了道德支持和名分,自幼丧父的贾芸得到了干爹贾宝玉的首肯,小红的被赎得到了王熙凤的允许;
2.贾府事败被抄,贾宝玉、王熙凤受累被关进狱神庙;
3.贾芸、小红不忘旧情,打通关节,探望狱中的贾宝玉和王熙凤;
4.受贾宝玉之托,方有贾芸“仗义探庵”。这所仗之义,乃“父子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