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1894中日海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导致的原因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清光绪帝为民族英雄邓世昌写的挽联。邓世昌是在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中壮烈殉国的。
对于这场海战,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对于世界战争史而言,人类从此正式抛开了风帆战舰,真正的开始了钢铁和能源动力时代;对于日本而言,日本不仅战获得了2.3亿两白银(日本年GDP的30倍左右),更凭借此战正式进入帝国主义行列一举废除了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于而言,的清政府不仅财政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也加重了半殖民地化。这场海战,留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很多的。
就海战而言,邓世昌的撞击日本“吉野”的壮举是百世传扬的壮举。,引发争议的却是一个叫方伯谦的人,并由此引发了史学界对整个海战的各种各样的争议。方伯谦的同乡刘步蟾是与他一样是争论的焦点。在海战中是否临时私自更改阵型,将两列纵队私自改成雁字阵型;在海战中刘步蟾为何在5000米的距离便命令“定远”开炮(定远舰的305毫米主炮最佳射程为3000米);“定远舰”的舰桥是否因为这次无畏的射击被震塌,并直接导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作战。
在海战中是“定远”还是“镇远”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击毙击伤日本100余人,并让“松岛号”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再也无法重返战场?这些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争论不朽,即便是甲午战争权威戚其章先生也无法给出一个真正的罢黜争议的结论,毕竟有太多的问题和巧合,以及各种各样的史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些争议,而是来反思这场战争带给的另一些影响。
甲午战争,是经过30年“洋务运动”的和30年“明治维新”的日本之间的一次改革的检验之战。结果,惨败的人开始思考自己为何而失败。李鸿章当时就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抗日本倾国之师,焉能抵敌”。这句话的隐藏的各种玄机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从整个战争的进程和一些事件来看这对战争走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崛起的汉族军阀地主势力中,实力最强的是湘军和淮军两派。在整个湘淮系统中共同将曾国藩视作精神领袖。当曾国藩去世之后,双方便开始了明争暗斗。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塞防”与“海防”之争开始,双方为了对抗就仅仅是为了对抗而对抗。到了甲午战争中,淮军在朝鲜经历血战的之时,湘军却如隔岸观火。而朝廷中的翁酥同,为了给当年被李鸿章一篇奏折参倒的兄长报仇,不顾民族大义和战争走势,在朝堂之上披着“清流”外衣不断攻击李鸿章,并对李鸿章的战争部署不断肘腋。
这些问题也许不是直接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恶劣的。因为中央政府的权威在这一时刻已经无法控制那些封疆大吏。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是在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之时,南方省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东南护保条约”。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开始沦丧,以至1916年后陷入了长达30多年的军阀割据的时期。
这也许是战争失败的长期影响,战争失败直接导致“洋务运动”不再进行。“洋务运动”给带来的不仅是一些西方的武器,更有一种工业文化。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现了大机器生产企业数十家(含外国企业),和数十万的产业工人。这不是手工作坊,是真正的大工业化的生产。,与西方的大工业生产不同的是,这些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资本运作。
,经过“工业化”的洗涤开始了真正的进步。仔细研究此后的历史,为革命奉献主要力量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来自那些工业化和受工业化影响比较深刻的地方。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阻隔了“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1898年之后的“义和团运动”我们在肯定其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之后,是否应该也可以视其为我们新一轮顽固派对工业化的破坏呢?
之所以工业化的发展能被如此轻而易举的被破坏,不仅因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人民的愚昧,更是因为在海战中凋零了太多的拥有思想和技术的近代人才。比如,开始就提到的邓世昌、还有被英国人称为“东方纳尔逊”的杨沛霖、林曾泰、林永升、黄健勋、林履中,也包括那两个有太多争议的方伯谦和刘步蟾,这些都是北洋水师中的精华。
要知道在海战中幸存的叶祖圭、萨振兵在北洋水师中仅仅是中庸之材,居然成为后来海军中的中流砥柱,并在海军的舞台上是最优秀的代表。试想,如果那些精华尚存又会如何。要知道,这些人不仅仅是海军人才,更是拥有近代思想的人才。他们不仅研究海战理论,对机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识,更对西方的民主和政治体制有一定的认识。我们那个邻国的西乡从道、大久保利通都是经过海洋熏陶的日本精英,也正是他们让倭国的政治改革顺畅,发展迅速。
可惜,甲午一战,近代人材几乎凋谢一空。所以我对甲午战争耿耿于怀,不仅为了失败,更是为了人材的凋谢。
大东沟那场海战过了100多年,记忆和思考是不能忘记的。因为。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原文来自唐宋风韵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