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康熙帝真的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帝王?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8www.nkfx.cn历史朝代

  我们人,对于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彼得一世,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低三下四”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虽然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利玛窦、汤若望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但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在“康乾盛世”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这是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没有看清本质。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启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将意味着什么。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雍正是个过渡,在位13年。乾隆在位又是长达60年。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那是“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乾隆皇帝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乾隆皇帝乐不可支,江南百姓叫苦连天。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积重难返,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气息奄奄,任人宰割。清末,慈禧太后把偌大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清代小说家李伯元(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作者)于《南亭笔记》卷十五中讲了一个故事:

胡雪岩发迹之后,打一个成衣铺门前过,看见门口有个身材苗条的美女倚门而立,就多看了几眼,估计看得太狠,把美女吓坏了,急忙关门躲了起来。

这一躲,把胡雪岩惹毛了,派人找美女的父亲,商量纳其女为妾。良家闺女做妾,哪里舍得,一直不答应,胡雪岩拍板,7000银元彩礼,你嫁是不嫁?

嫁了。洞房花烛夜,胡雪岩在房内自斟自饮,借着酒劲儿,让新娘子裸卧在床,又让仆人端着巨大的蜡烛在旁边照亮,胡本人则来回审视,最后大笑道:

“汝前日不使我看,今竟如何?”

言罢拔腿就走,第二天早晨找个人转告新娘子:屋里的东西你随便拿走,你也可以改嫁旁人,这里没你的位置……姑娘依言而行,回了娘家,带走了价值2万两白银的家什,一举成为巨富。

说到此处,先得拆解下银元、银两究竟值多少钱,才可明了胡雪岩究竟有多“任性”。

让胡雪岩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胡雪岩》剧照,也是一堆“商道”的来源始祖,其实剧情有大量虚构美化成分。

1872年,上海市场上等白米价格为每旧石2.7银元(多为鹰洋),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1市斤白米为1.5分银元,1银元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100多元,也就是说,胡雪岩纳妾彩礼花了70万元1995年人民币。

清代1两纹银标准重量37.31克、含银34.9克,1两纹银可换墨西哥鹰洋1.42枚、英国站洋1.43枚、日本龙洋1.44枚,有炒白银的朋友,可以自行计算价格,三解只说2万两白银的价值,约为284万1995年人民币(20年来购买力差多少,没有官方结论就不提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