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什么希特勒不打?他跟关系好吗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8www.nkfx.cn历史朝代

  希特勒在自传中描述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曾经提到过,在自己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家庭的无私帮助,这个张姓(按原文的德语发音CHEUNG谐译,在英语中也可译为“程”)家庭曾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

  纳粹德国同的关系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希特勒上台-1938年初这段时期,由于相对于其他西方列强在华拥有各种利益,一战后的德国丧失了所有海外领地和特权,所以同民国基本没有利害冲突,而且从晚清时期就引进德国军工物资,对德国的化工和机械有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日本在一战时夺取了德国的山东殖民地,德国对英法是仇恨对日本是憎恶,出于共同的敌人,中德自然的走到了一起。而蒋介石也非常崇拜纳粹德国的元首制度,即一个党一个领袖的制度。


  所以这段时期是两国的蜜月期,宋子文亲赴德国签订了双边互助条约。

  德国向转让当时陆军装备的现役武器和制造设备,并派军事专家来华训练军队并培养部队高级参谋人员。用各种稀有金属折价交换。

  可以说是德国的援助帮助度过了七七事变后最艰难的一年时间。

  当时国军最精锐的部队都是“德械师”,这些部队除了训练还有些不足外基本装备等于德国陆军的二等简编步兵师,装备水平并不比日本甲级师团低。只是可惜数量较少,基本都在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中损失了。

  当时的老照片可以反映这段历史,国军都是戴着德式的钢盔和装具,武器是K98和马克辛(当时德国陆军替换下来的标准武器),MG38当时刚刚装备德国陆军,还没有出口。火炮是德国的75步兵炮、37平射炮、105轻榴和155重榴,甚至还有MK1坦克营。

  七七事变后德国还试图调解中日停战,即“陶德曼提案”终因日本要价太高缺乏诚意失败。

  第二阶段是1938年至战争结束,由于日本的极力投靠,德国同日本出于扩张的目的德国为了日本在远东牵制英法和美国,两国秘密结盟。

  相应的德国断绝对的军事援助召回了德国顾问团,没有断交。

这事得慢慢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朱厚熜执政的嘉靖年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战争极多。南方的倭寇,外加北方的鞑靼部落,每年轮流侵扰,史称“南倭北虏”之患。论及影响,北方的鞑靼侵扰,打得明王朝头疼,每年都是几万人肆虐,边关败绩连连,军民死伤惨重。而东南的倭寇劫掠,却更让明王朝心疼明王朝的财政税收,绝大多数都指望东南沿海,倭寇一打劫,不但财产损失惨重,连带着是年的当地税赋,也都一股脑泡汤。自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起,倭患越闹越凶,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越来越急,平倭的招数,能使的都使了,除了厉行海禁,严打走私外,更调兵遣将,集结精锐部队到东南,多次重拳出击,非要灭了倭患不可。

但严打的结果,却是经常被打惨。反映到战场效果上,起初的明军,更是灰头土脸,多次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战况十分丢人。而且前线的作战过程,还经常比想象得更衰经常是没打几下,全副武装的明军,就做鸟兽散,被倭寇追得撒腿跑。之所以闹成这样,原因很多。倭寇问题,并非是海盗打劫这么简单,成员也不止日本人。论及因素,既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国内乱作一团,各色武士浪人结伙流窜,侵扰程度加剧。更因为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海禁政策已经过时,各地走私猖獗,明王朝既不开放民间贸易,更无力制止走私,于是走私团伙与日本海盗互相勾结,背后还有沿海当地大户撑腰,以至于局面闹得不可收拾。

最重要的,还是军事因素。发展到嘉靖年间,明朝传统的卫所制度,早已经败坏不堪,军屯大量流失,士兵更纷纷逃亡,勉强服役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弱残兵,战斗力极其不靠谱,上了战场,更缺少杀敌立功的勇气,招呼俩下子就跑路,那是常有的事。而倭寇这边,更绝非简单的强盗团伙,相反军事素质极高,说武器,虽然在战船和弓弩技术上,倭寇远逊明朝,火枪技术却极先进,特别是常年和葡萄牙人打交道,不但火器制造技术突飞猛进,战术也日益成熟,还出现了线形射击战术,好些能征善战的明朝猛将,都是阵亡在倭寇的火枪下。

除了火器外,倭寇的战刀工艺也极好,特别是著名的武士刀,性能更强于明朝军刀。而且就作战而言,倭寇中的“真倭”,大多都是日本的浪人武士,即使放在日本,也都是战斗力强悍的职业军官,这么群人凑在一起,军事素养极高,临阵作战,战术纪律也极强,他们最擅长使用长蛇阵,将老弱兵隐藏在中间,精壮士兵打先锋或者殿后,作战时候的花招更是多,尤其缺德的是,针对明军纪律败坏的特点,倭寇还常故意把财宝美女扔到地上,引诱明军哄抢,然后趁机冲杀。甚至好些以战斗力强著称的明军,都被这种雷人战法打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