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火烧博望坡之战:刘备指挥和诸葛亮没有关

历史朝代 2023-03-26 12:39www.nkfx.cn历史朝代

  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在荆州时发生的一次战役。战役规模不大,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这是诸葛亮初出茅庐指挥的第一次阵仗,所以这次战役就显得意义非同寻常了。不过,在史籍当中,指挥这次战役的却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建安七年(公元202),刘表想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时机,袭取许都,于是派遣刘备领兵出征。刘备率军北伐,一直打到叶县,逼近许昌,严重威胁着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在新野县的博望坡一带与曹军对峙。对峙过程中,刘备派出少数部队与夏侯惇交战,故意败退,然后又烧毁自己的军营寨。夏侯惇认为刘备无力再战,有意向南撤退,决定率军追击。李典认为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怀疑必定有埋伏。向南去的道路狭窄,草深林密,是设伏的好地方。于是劝夏侯惇不要追击。主将夏侯惇没有听从李典的劝告,和于禁率军追击,留下李典守卫营寨。夏侯惇和于禁果然进了刘备的埋伏圈,遭到攻击,战事不利,幸亏李典率领后队兵马前来救援,方脱离危险。刘备见夏侯惇救兵来到,也不再恋战,双方撤兵。

  此后一段时间,双方再无战事,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夺取荆州,刘表死,其子刘琮投降。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仕后的第一战,胜利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由轻视到信服,从此奠定了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

  那么,火烧博望坡与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要说清楚这件事情,须先说清楚诸葛亮的出仕时间,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加入刘备集团的?建兴五年(公元227),诸葛亮准备北伐魏国,出发前,他给后主刘禅上奏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道上疏被后世称之为《出师表》。按照这个时间前推,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应该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裴松之注《三国志》也说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亮以建兴五年上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整二十年。然则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博望坡之战,是诸葛亮和刘备相见五年前的事情,与诸葛亮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次战役,是刘备依附于刘表,按照刘表的命令进攻许都后发生的。总起来说,这次战役的规模不大,就是一次简单的撤退追击之战。在撤退中打一次伏击,这种计策并非是高深莫测,这对于久经战阵的刘备来说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李典能够看出来,也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撤退中伏击战的成功,多数时候都是来自于追击者的轻敌,像长勺之战中曹刿那样,看清楚敌人是有序撤退还是败退,追击者一般都不会“中了埋伏”。

  一般人为什么会认为是诸葛亮指挥的这次战役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用。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在他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战略规划之后,还要在具体事件上有所表现,博望坡之战,正好可以给诸葛亮一个“惊艳亮相”的机会。

  《三国演义》这样写合理吗?应该说从文学的角度是合理的。《三国志》在写博望坡之前,有一个背景介绍“曹操攻破袁绍以后,从南面攻打刘备。刘备派糜竺、孙乾和刘表互通消息,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以上宾的礼节对待他们,给刘备增加了兵力,让他住在新野。荆州的英雄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怀疑刘备别有用心,暗中防备着他。”接下来就说到了博望坡之战。既然“荆州的英雄豪杰”有那么多人“归附刘备”,一个后来成为集团顶梁柱的诸葛亮为什么不可以在这时归附刘备?至于时间问题,为了整个人物塑造的需要,提前出仕几年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不会“委屈”了刘备吗?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不会的。因为刘备是集团领袖,是未来的皇帝,他的作用是能用人、用对人,至于一次不大战役的平常计策,让给诸葛亮又有何妨?何况诸葛亮的主意,是需要刘备点头同意的。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诸葛亮在具体战役上鲜有建树!他的才能和功绩主要表现在战略、外交和行政方面。战略上,诸葛亮看出了天下三分的大势,让刘备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拥有益州,建立了蜀汉国;外交上,在曹操进攻荆州时,说服刘备联合孙权并促成了孙、刘联合,后来在后主时期掌握行政权力时,和好东吴,使蜀汉国避免了两面受敌;行政上,制订了政策和法令,使蜀国安定,人民拥护,死后得到人民深深的怀念,古今能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说到具体战役,在荆州时鲜有表现,这对于一个让刘备“如鱼得水”的诸葛亮如何说得过去?尤其是,这种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谋士出场没有战役谋略表现怎能成?既然刘备能够把“鞭打督邮”这种事“借”给张飞,诸葛亮把刘备的火烧博望坡之计“借”来一用又有何妨?!

  不过,刘备这一“借”可不得了,诸葛亮这一把小火一烧,紧接着来了第二把火,烧了新野,后来更是不得了了,赤壁一把冲天大火,把曹操八十万大军烧了个干干净净,只带着二十几人逃回了许都。这也有了一句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从此很少人知道刘备也能有火烧博望坡这样的谋略,可见这文学作品真的是魅力无穷。

在一千三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哪一届出的人才最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若论人才产出,哪一届可获史上最牛可能会有分歧,但若论对历史的影响,史上最牛无疑是1847年丁未科进士。

这一届的进士,是晚清两大政治集团,即曾国藩集团和李鸿章集团的重要骨干力量。其中的最杰出人物,如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沈桂芬、张之万,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史的走向。

这一届的进士能够出头,一要感谢时势,在他们年轻力壮的时候碰上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华有了施展的机会,二要感谢曾国藩的提携。他们中的许多人集结在曾国藩的周围,与湘军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这一届进士当中最为杰出者,李鸿章就是凭借曾国藩的提携而走向成功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

郭嵩焘和曾国藩的渊源比李鸿章更深,他是曾国藩的结拜兄弟。郭嵩焘在湘军史上,多次扮演重要角色。大家都知道湘军的成功得益于水师,而最早倡导建设湘军水师的人就是郭嵩焘。后来,左宗棠被官文陷害,郭嵩焘在京城活动,最终化险为夷。此举对湘军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嵩焘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是第一位驻外大使。有了在当时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为官的经历,郭嵩焘对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政治上,他主张民主,开设议院;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民营经济,反对政府干涉经济发展。他的这些看法不仅在当时特别超前,即便放到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也不算落伍,我们甚至可以说,今日之的改革,依旧在沿着郭嵩焘当年指定的路线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讲,郭嵩焘对历史的影响,并不亚于李鸿章。

与郭嵩焘一样曾经担任过湘军将领的1847年丁未科进士还有李孟群和黄淳熙。李孟群是丁未科进士当中最早与太平军交手的一位。当时,他的战绩还是不错的。后来,李孟群被调入湘军水师,参与攻克武昌等城。后在胡林翼的建议下,改带陆师。此后,战绩不佳,最终被陈玉成活捉杀害。

和李孟群一样,黄淳熙的军事生涯也是悲剧。湖南巡抚骆秉章奉命督办四川军务,在重要幕僚刘蓉的建议下,以黄淳熙为大将,带领一支军队入川。黄淳熙打仗喜欢猛冲猛杀,不顾后路。入川后不久,他就因推进速度太快陷入了起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结果全军覆没,本人也丧命。

除带兵打仗外,丁未科的不少进士还曾是曾国藩的幕僚,在湘军史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其中最为知名的除了李鸿章以外,当属沈葆桢。

沈葆桢对近代史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主持福建船政局以及南洋水师建设事宜,为近代海军的建立、近代海军人才的培养、近代造船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清朝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而广为人知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也是丁未科进士。人们一度怀疑,马新贻的被刺,是曾国藩下的毒手。

除了上述这些或多或少与曾国藩以及湘军能扯上一点关系的人以外,丁未科进士中的重要人物还有沈桂芬、张之万。沈桂芬长期担任军机大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张之万是张之洞的哥哥,参与镇压捻军,官至东阁大学士。

我们知道,同年关系是古代读书人的重要人脉关系。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沈桂芬、张之万等1847年丁未科的进士,正是依托同年关系,互相提携,形成了一股对晚清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势力。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前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