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故乡、发源地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8www.nkfx.cn历史朝代

  导读:《牛郎织女》是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喜欢上凡间男子牛郎,但因王母娘娘的反对,织女被带回天庭,牛郎很伤心,他的牛死后,化作一块会飞的牛皮,带着牛郎飞上天庭,和王母理论,最后王母妥协,规定只能每年7月7号,在银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后来,每到农历7月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织女天天相会)。

  牛郎织女的故乡考究

  考究一:西安轶事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3]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南沣村有两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当地人称之为石婆和石爷。据介绍,这两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

  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成石爷庙、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还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

  石婆庙,也叫织女庙。在庙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大张红色的纸,上面记录着村民捐建这座庙的功德钱数。

  步入殿内,可见有人值守的织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着衣服,走近观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线条颇为粗犷,以至于有人发问这是石婆还是石爷。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学、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灵验。

  有研究文章就此称,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当地逐渐形成了每年两次大型活动(正月十六,一说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结婚。七月初七相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庙里去的惯例。

  考究二:鲁山轶事

  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中原名镇,夏商建制,历史悠久,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丝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相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

  考究三:沂源轶事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考究四:和顺轶事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汉族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汉族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踪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正式命名和顺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文件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汉族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山西省汉族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七夕节里,汉族民间流行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汉族民间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饰以牛郎、织女、老牛、男孩与女孩、喜鹊等形象置放案头;或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线穿针孔,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晋北地区汉族民间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任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使针浮水面者便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方人们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阳光下经过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猪狗或鸡鸭,倒影愈丰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长治一带的女孩,七夕节前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网愈密则认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节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为谷板。晋中、晋北流行将小麦或豆类浸水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之为老牛过生日。

  山西境内七夕前后多降雨,汉族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称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据说老年人见了便双目清亮、头脑不昏。山西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测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汉族民间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现代的七夕节,山西省汉族民间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并在西瓜上镂刻图案花纹,称之花瓜,这些习惯都是七夕风俗的遗存。

  考究五:郧西轶事

  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

  考究六:南阳轶事

  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伏牛山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而在南阳市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

  牛家宅遗址

  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饮牛坑

  传说中的鹊桥所在地,据说该桥以前是石头桥,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随后建碑纪念。

  鹊桥纪念碑

  因为牛郎织女被拆散后,传说中织女的出生地史洼村还保留着和牛郎庄不通婚的习俗。

  至于人物原型方面,相关人士指出,牛郎织女其实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阳人。牛郎是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织女是城南二十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织女私奔嫁给了牛郎,织女家人发现后把他们拆散了。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对此南阳也存在物证。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

  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考究七:太仓轶事

  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分家后,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牵了牛下地耕种,与牛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逐步长成一个健壮懂事的小伙子,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想念织女时,望着荷花缸里的织女发呆。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对牛郎的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织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牛郎和织女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牛郎织女发源地

  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