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烽火戏诸侯rdquo;是历史误读:技术上并未达
我们小的时候,大多听过《狼来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领悟到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的道理。但是小朋友们肯定不知道,第一个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的历史之父司马迁。当然,他讲的故事版本跟我们小时候听到不大一样,名字也不叫《狼来了》,而叫做《烽火戏诸侯》。
对稍懂历史典故的人来说,《烽火戏诸侯》都可以算作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它与《狼来了》之间的联系,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此毋庸赘言。而关于这个典故的不真实性,近年来已有颇多论述。不过就笔者近年来所阅读过的一些文章和书籍来看,仍有不少人甚至是一些学者将“烽火戏诸侯”作为信史言之凿凿的加以引述或评论,这就有了误人子弟之嫌疑,因此我就再唠叨两句。
首先,将“烽火”作为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紧急军情的手段,最早出现于战国,不过当时的“烽火”还不能被距离较远的人所看见,应该只是应用与城市之内近距离的示警。将烽火台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的,应该始于秦汉时。所以,西周末年烽火台应该还出现。
其次,即便是西周末年已经出现了烽火台,也应是类似战国时期的原始形式,不适用于远距离传递信息,而西周末年,即使距离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最近的诸侯国郑国,也要在三百华里之外(周幽王即位之初,郑国尚应在今山西华县一带,到了周幽王被杀的那年(公元前771年)才迁徙到今河南省荥阳一带)。这个距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算是很远了,所以即便是只将警报传递给最近的郑国,也需要沿途修建大量烽火台才行,而西周末年显然是应该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的,况且我们也没有见到过类似的记载。
第三,再退一步讲,就算是诸侯看到了烽火,他们要出兵勤王,就需要征发士兵,准备粮秣,还需要作祭旗誓师等一系列准备,这都需要时间才行。如第二条所述,即使是距离最近的郑国距离镐京也有三百华里左右的距离,其余诸侯就更遥远了。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利的条件下,诸侯即使赶来勤王也只能陆续赶到,距离近的如郑国还好些,距离远的如齐国燕国鲁国恐怕要数月才能到。既然司马迁说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为博褒姒一笑,而褒姒又是个笑点极高的人,那么从点烽火到诸侯赶到竟然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别说褒姒了,连幽王恐怕也等得不耐烦了,哪里还有什么可笑之处?何况《周本纪》的写法是“诸侯悉至”,也就是诸侯是差不多一起到来的,这就更加不可能发生了。
2012年,根据整理的战国书简记载,幽王是主动发动了对申国的进攻,而申国则联合西戎进行了抵抗,幽王因此兵败亡国亡身。而“申候。。。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而因为“烽火戏诸侯”才导致敌人来袭时诸侯”兵莫至“的讲法除了见于《史记.周本纪》之外,不曾见于先秦主要史料记载,而史学界的惯例是“孤证”不成立。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完全子虚乌有。
在电视剧《楚汉传奇》第二集中,出现了一场丧事,桌上摆放的祭品竟然是几个石榴,最上面一个红彤彤的,下面几个是黄颜色的。石榴虽然在我国有很长的种植历史,但秦汉之交的中原人仍然无缘品尝——即使故去的人也是如此。
石榴,原来的老家在波斯(今伊朗)一带,后来传入。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写道:“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
话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安石国。当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那棵石榴树。结果那年石榴花开得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当时先在帝都长安上林苑种植了十株,结果在三千花卉中,石榴这一簇开得格外特别,深受汉武帝的喜爱。
石榴,在皇家备受恩宠,还源于多子多福一说。唐代结婚赠石榴的礼仪十分盛行,寓意“多生贵子”。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也有这方面的描述,武则天用火强攻群芳圃和上林苑,催促百花开放。在众多的奇葩秀卉中,唯独石榴以惊人的速度展现艳丽,喷吐馨香。则天皇帝大悦,说:“这里的石榴,是朕特意叫陇右节度使从西域采办来的。它不但开出了各种殊异的色彩,而且多是怀中抱子。朕今见鞍思马,睹物怀人,想起不惑之年的侄儿武三思,尚无子嗣,何不把这送给他,作为得子的征兆?”武则天当下传令兵部,把200棵石榴树苗赏给在东海郡(今江苏境内)镇防的武三思。以后武三思有没有子嗣并不关人们的事,但是石榴的这个寓意,却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
石榴有一连串动听的名字,沃丹、安石榴、若榴、丹若、金庞、涂林、天浆等。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火红色的偏多。所以,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颜色便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雅称“榴月”。据说,五月石榴花的花神,是唐代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民间流行的钟馗画像,耳边大多插着一朵艳红的石榴花,这虽然是古代民众的想像,却也最恰当不过了。在明代的插花理论中,石榴花总被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周围用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陪衬,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
石榴与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北朝时,梁元帝在《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石榴裙”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古代女人穿裙子都很喜欢石榴红色,但由于当时染红裙子的颜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也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时间一长,“石榴裙”便成为古代女子的代称,说男性被女性所倾倒,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人向来喜欢红色,满枝的石榴象征着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几株石榴树。金元的时候,石榴开始在民间普及,因为那时栽种技术有了发展,盆栽石榴流行开来,再也不用种石榴树了,小巧的盆栽石榴随着主人的性子,可以在室内外随意摆放,数量多少没有限制,并且作为送人的观赏礼物,大受欢迎。时至今日,盆栽石榴也是装点家居的上宾,被许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