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西厂、锦衣卫厂卫林立:皇帝不知依靠谁
“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两套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末学者沈起堂曾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样明代灭亡的原因虽然流于简单化,但厂卫横行、宦官专权却也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厂卫在维护专制皇权的却不断损害着大明王朝的肌体,成为后世引以为戒的镜鉴。而这把双刃剑的铸成,还要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
锦衣卫在洪武朝被管得很严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明立国之初,形势并不容乐观,在北方,蒙元还拥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明朝的实际控制区,许多新附的百姓并不认可这个出身卑贱的皇帝。有一次朱元璋行走在京城中,忽然听到一名老妇人私底下称呼他为“老头儿”,这让他龙颜大怒,说“张士诚曾短暂占据过江东,吴中百姓至今称呼他为‘张王’,今天朕贵为天子,老百姓称呼朕为‘老头儿’,这是为何?”还有一次,他在上元节微服私访,有人画一赤脚妇人怀揣西瓜,众人哗笑。不明就里的朱元璋打问之下得知,这幅画的含义是“淮(怀)西妇人好大脚”,嘲讽皇后马氏,这又让他极为记恨。
朱元璋常常说“朕本淮右布衣”,这一点他自己说得,别人却提不得,对寒微的身世其实极度自卑。这种不自信再加上对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的迫切渴望,让他对臣下的举动非常敏感。称帝之初,他曾经用了很多亲信为“检校”,专门负责对臣下的特务侦缉。比方说,功臣华高和胡大海的妻子在女僧的诱导下信奉西僧,检校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把两家妇人和女僧扔进了河。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喜欢在家和客人喝酒,检校在旁窥伺。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喝酒了吗?客人都是谁?酒桌上摆的什么菜?”宋濂据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诚然,卿不欺朕”。礼部尚书吴琳告老回乡,朱元璋还要派检校去调查近况。
检校在肃清吏治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绍兴、金华秋旱,农民颗粒无收,地方政府却向中央隐瞒灾情,检校查访得知后汇报给朱元璋,当地官员遂被拿问。朱元璋这样评价手下的检校“有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
,检校们大多属于临时抽调,互相之间也没有统属关系,为了高效地向最高决策者提供信息,并且对官僚群体实施有效的监控,特务的正规化、制度化、系统化逐渐被提上日程。朱元璋手里有一支亲军,是皇帝的私人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撤掉亲军中的都尉府和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有明暗两条,明的就是皇帝最贴身的卫队和仪仗队,穿飞鱼服、配绣春刀,随侍皇帝左右;暗的就是秘密侦缉调查,主要负责这一任务的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一机构可以不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国家司法机关,直接根据皇帝的旨意,执行侦察、逮捕、关押、审理,等于独立于三法司之外的一套司法部门,也就是后来让人闻之胆寒的“诏狱”。
如此一个暴力机器怎能没有监督?实际上,监督锦衣卫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朱元璋重典吏治、驭下极严。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得知诏狱凌虐犯人,大怒之下烧掉了诏狱的刑具,并把囚徒移送刑部大牢。,仅仅凭借人治而缺乏监督机制的锦衣卫故态复萌,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诏,大小罪案不得再经锦衣卫,审理全部通过正常的司法机构,锦衣卫只有侦查立案权。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锦衣卫的掌控还是非常有效的,洪武朝的锦衣卫还不至于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惩治贪官污吏、清除豪强地主的明初四大案中,锦衣卫真正起作用的是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朱元璋借此诛杀过万人。其实,蓝玉至多也就是跋扈和自专,蒋瓛的报告只是给了朱元璋鸟尽弓藏的一个由头。
对于宦官,朱元璋爱恨交加
与此,还有一支政治势力在洪武朝更为隐秘地积蓄着力量,那就是宦官。
从朱元璋的一些言行看,他对历代宦寺之祸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着高度的警戒。洪武元年三月,朱元璋见史书所载汉、唐之末宦官乱政的情况,深为之前的君主们所叹息。《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朱元璋严禁宦官预政的训诫即达七次之多。洪武十年五月,有一久事内廷的内侍谈及政事,朱元璋当天就把他斥还乡里。洪武十七年,他铸铁牌置宫门中,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还不准内侍识字。表面上看,朱元璋对于宦官乱政建立了一个完备的防火墙,,后世诸如《明史》等著作都认为明代的宦官之祸源于明成祖朱棣。
朱棣泉下有知一定大呼冤枉,他其实是当了老爹的替罪羊。事实上,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早在洪武元年(1368) 十一月,一个叫马仲良的内侍就前往广西招谕当地土司,这是明代内官参与政治活动最早的记载。第二年四月,宦官金丽渊出使高丽,这是内臣奉使外夷之始。洪武元年,朱元璋还派遣过中使到北平犒赏北征将士,这是以后宦官监军、分镇的滥觞。,宦官参与茶马贸易、监督商税、插手刑狱,在洪武朝都有事例。
而派遣宦官监视臣下则更早,在朱元璋称帝前,有一次赐傅友德宴,命叶国珍陪酒,并拨付妓女十几人,然后派内官窥伺。叶国珍命令妓女们穿上华丽的服装,自己与妓女混坐在一处。宦官回来汇报,朱元璋命令士兵把叶国珍和妓女锁在马棚里,并削去了妓女的鼻子,叶国珍也挨了几十鞭子,因为叶国珍的行为触犯了朱元璋等级贵贱的思想。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占城遣使入贡,此时擅权已久的丞相胡惟庸没有把这件事上报朱元璋,一名宦官见到了占城使者,给朱元璋打了小报告。受到蒙蔽的朱元璋大怒,两名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顿首谢罪,这件事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先声。第二年,胡惟庸因谋反的罪名被诛九族,朱元璋从此不再设丞相,直接领导六部,强化了皇权。据野史记载,当时还有一名叫云奇的宦官曾经揭发胡惟庸意图行刺的罪状,在权力中心发生大洗牌的重要关头,宦官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了子孙后代永坐江山,朱元璋对于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祸害”全部进行了排除,功臣殆尽、文吏束手、后妃外戚不干政,,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一人又不可能治天下,他身边的帮手就只有那些出身低贱、身体残疾、知根知底又没有宗族势力的阉人了。,尽管深知宦官必然误国,心口不一的朱元璋还是抬高宦官的品级,扩大宦官的规模,到洪武末年,宦官机构已有21个,为后来管理宦官的庞大机构“二十四衙门”打下了基础。对宦官,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一个叫冯坚的小吏上疏要求控制宦官人数,他破格提拔冯坚为左佥都御史;他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提出裁省内臣,他又勃然大怒,说“欲弱吾羽翼,何意?此必其门客教之。”尽杀门客,李文忠惊惧而死。
一手任用一手又严防,在朱元璋这里并不矛盾,,他高超的统治艺术和勤奋的治国实践却无法遗传给他的子孙。
宦官的情报让朱棣夺得帝位
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中,宦官则成为明廷易主的关键人物。从朱允炆这边来看,他曾派遣中官监视诸王;朱棣这边,有自己的宦官参战,内臣狗儿更是一员骁将,据说郑和也上过战场。
朱棣起兵三年,胜败参半,一度只控制着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这使他非常沮丧。就在他看不到希望的当口,被朱允炆黜落的宦官跑来投奔他,透露了京师防御空虚的重大机密。朱棣率兵南下,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不到半年,兵逼南京。他在江北时,许多宦官就逃入他的阵营,汇报京城里的虚实。朱允炆身边也有宦官散布失败情绪,劝朱允炆退位。到了朱棣当上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宦官们纷纷表功,让朱棣为此头疼不已。
宦官们最终没有失望。永乐元年(1403)二月,内臣侯显出使西域,从此宦官基本上垄断了外交使节的职务,他们以朱明王朝正式代表的身份外出,耀兵、通好、受贡、封王,不可一世。永乐三年(1405),武域侯王聪北出边塞,宦官山寿率兵监视,到永乐八年(1410)以后,宦官出镇更是常事,特别是新成立的京师三大营,均由宦官提督,而郑和七下西洋,率兵多到两万七千人,也被认为是明代宦官将兵之始。
更让宦官们倍儿有面子的是,朱棣还给了他们更高的名分。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时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中尉之类,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洪武时期宦官最高职务为监正,朱棣改监正为“太监”,宦官从“中”字辈一下升为“太”字辈,而“太”字过去只在与天子极为亲近的人身上使用,比如皇帝的亲爹亲妈亲儿子——太上皇、太后、太子,再比如外臣品秩的极致、皇帝名义上的师长——太师、太傅、太保。一字之改,已暗含朱棣对宦官的心理认同。
其实朱棣有他的苦衷,比起朱元璋,靠篡位坐上龙椅的他又多了一种不能信任的人——朱姓藩王。而建文帝的旧臣,对他即位的合法性也发出了挑战。
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南京城破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朱允炆穿丧服啼哭。朱棣招方孝孺来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嚎啕大哭,声彻殿宇。朱棣走下殿来安慰“先生不要再痛苦了,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答“国赖长君。”方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被戳到命门的朱棣只好撒泼“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气急败坏的朱棣凌迟了方孝孺,并将方的朋友门生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除此之外,发配充军的无数。
方孝孺殉难之时,他的朋友景清因为与朱棣有旧,不但活了下来还官复原职,虚与委蛇,等待机会。一天,景清身穿红衣,暗藏利剑入朝,奋跃而前准备刺杀朱棣,被左右拿下。景清知道行刺失败,遂大骂朱棣,朱棣命卫士敲落景清的牙齿,景清以血口喷龙袍。朱棣命令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朱棣又诛灭景清九族,大肆株连,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这种妄引株连式的残酷诛戮像瓜蔓般延伸,得名为“瓜蔓抄”。
“诛十族”、“瓜蔓抄”的具体执行者,正是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锦衣卫和其下重新开张的诏狱。
锦衣卫帅谋反,东厂应运而生
此时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是历史上第一个颇有“作为”的锦衣卫领导人。靖难之役时,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跟随朱棣效命。朱棣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朱棣即位后,纪纲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掌诏狱,在屠戮建文旧臣的过程中大开杀戒,颇受朱棣宠任。
纪纲极其善于逢迎朱棣的旨意。《永乐大典》的总编、名臣解缙因为劝阻朱棣更换太子,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成祖北征时,解缙私谒太子,被汉王检举揭发,解缙被囚禁诏狱中。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日,纪纲拿着诏狱囚犯名单给朱棣,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问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缙犹在耶?”纪纲心领神会,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活埋于雪中而死。
主动投靠叛军的纪纲其实明摆着是冲着功名利禄来的投机分子,成为权臣的他逐渐开始不轨起来。
他得到藩王的冠服后穿在身上,命令伶人呼万岁。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各地送来的美人到达京师后,纪纲挑出绝色美人藏于自己家中私纳,还在家中私养了大批亡命之徒,暗中修建隧道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刀枪、盔甲和弓箭。
永乐十三年端午节,朱棣与纪纲诸大臣到湖边比赛射柳,即看谁的弓箭能将吐芽的柳条射断。纪纲玩了一次“指鹿为马”明朝版,他嘱咐镇抚庞英“我故意射不中,你折柳条,站在旁边举柳喊‘射中了!射中了!’我要考验考验朝中人心”,庞英按纪纲的吩咐去做,旁边的大臣跟着庞英一齐呐喊,没有人敢说“不中”,纪纲很得意,满心以为“这下没有人能为难我了!” 维护皇权的工具第一次直接威胁皇权,这一点朱棣不是不知道,他需要纪纲镇压异己势力。
血雨腥风之后,大概朱棣觉得纪纲的使命已近完成,永乐十四年,一名和纪纲有仇的宦官适时地揭露纪纲的罪状,纪纲被凌迟。关键时刻,宦官们没有辜负朱棣对他们的信任。
连亲兵都不可信,朱棣能倚重的似乎只有宦官了,此前,他曾使用过宦官监视自己的儿子朱高炽,那么现在再用宦官牵制一下锦衣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迁都北京后的永乐十八年(1420),一个由宦官提督控制的侦缉机构在东安门北侧创立,被命名为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