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疑案:朱允炆为何要求不准任何人杀朱棣?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罪名。
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十分犹豫,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已有人对建文帝说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靖难之役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袭执周王朱炆,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炆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此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相传世间会发生大规模、毁灭性的火灾、水灾与风灾。当毁灭性的火灾发生时,光音天以下的众生世界,都会被毁灭(水灾与风灾,更分别往上毁灭至遍净天与果实天)。在毁灭发生前,依存于该世间的众生,都会先离开。毁灭的顺序是从地狱开始,所以地狱会先轮空。地狱有情的轮空,一方面是由于人间风气的转为善良,人们多行十善,圣贤、天神们也多来人间鼓吹修习禅定,所以修成第二禅定往生第二禅天(即光音天)的人们大增,没有人会再堕落地狱。另一方面是因为地狱有情的罪业逐渐受报完毕,也陆续往生人间,在人间修习禅定。
地狱轮空之后,接着是畜生、饿鬼,以及人间以上的诸天界,包括梵天都相继轮空。轮空的情况是众天界有情在福尽命终之后,来生人间,得人身后修得第二禅以上的定力,然后往生光音天(或以上)的世间。,人间也轮空了,世间出现了第二太阳,然后陆续增加到六个太阳,引起大火焰,光音天以下的世间,就全都被烧毁了。大火灾过后,经一段漫长的时间,光音天以下的世界逐渐形成出现的是梵天世界。有一次,当梵天界形成时,有一位在光音天中福尽命终的有情来生于此,他仍保有光音天有情以意念沟通、以喜为食、身体纯净发光、轻盈飞翔、寿命极长的特性。
这位有情在梵天界经过漫长时间的独住,逐渐感到无聊,而渴望有其它有情也能来生梵天界与他为伴。当他升起这样的渴望时,正好有另一位有情从光音天福尽命终,来生梵天界中,于是,先前的那一位,错以为这是因为他的渴望意念所成,便起了这样的念头「我是梵天、大梵天、全能者、不败者、一切万物之支配者;世界之自在主、一切之创造主、化生主、一切之主宰者,是已生、未生者之父。」后来陆续生于梵天界的有情,寿命、长相都比不上那第一位,也以为第一位有情是创造主,能支配一切万物,享有较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