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怎么诞生的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7www.nkfx.cn历史朝代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历史久远,且划分细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古人是怎么捣鼓出这套法度的呢?

春秋时期

古人发现,在每一年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先是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直到某天(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之后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直到某天(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之后又开始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周而复始。

阳光下的影子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夏至时,影子最短,说明阳光最“正”;冬至时,影子最长,说明阳光最“斜”。,最早定下来的两个节气,应该是夏至和冬至。

尽管那时的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了“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要知道,春秋时代的古人几乎没有任何观测仪器,仅仅凭借着最简单的观察,加以思索,就发现了日影的长短、太阳的位置和冬夏的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出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真是了不起!

战国时期

夏至和冬至的提出,相当于把一年作了二等分。到了战国后期,古人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一共8个节气。

夏至、冬至,分别指白天最长和黑夜最长,合称“二至”,“至”为极致。春分、秋分,分别指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两天,合称“二分”,代表“平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立”表示“开始”。

这8个节气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年四季的划分,记录在《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

西汉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更加精确地把一年作了24等分,并加以命名,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24节气,这是24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24节气明确加进历法中,成为农历的一部分。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古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气”,每月的前一个是“节”,叫“节气”;后一个是“中”,叫“中气”,所以每年一共有12节和12中。慢慢演变简称为24节气。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春秋,西汉完整收录入历法。古人在几乎没有任何气象观测仪器的时代,仅凭肉眼观察、身体感受和分析思考,就归纳出这样一套简练优美的规律,道尽寒来暑往、四季更迭。

还有那些富有诗意的名称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更是意境悠远,美得让人心尖儿打颤。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