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在寒冬里疯狂的泼水游戏:泼寒胡戏
唐朝前期,有一种起源于西域的疯狂游戏渐渐流行开来,那就是泼寒胡戏。
泼寒胡戏最初是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寒冬腊月,戏者头载面具,赤身裸体,击鼓歌唱,互相追逐泼水,为乞寒之戏,据说可以消灾祛病。
泼寒胡戏的另一个名称是苏莫遮。苏莫遮是西域妇人戴的一种帽子,羊皮制成,外面涂油。
《文献通考》中对泼寒胡戏讲得最为详尽,还列举出戏乐时所使用的各种乐器:
本西国外蕃唐国之乐,其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其乐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
泼寒胡戏传入中原的时间很久,最早为宫廷之戏,到初唐时在民间广泛流行,参与者不仅自娱,并且以之悦人。
到武周末年,这种表演性很强的娱乐再一次被宫廷重视起来。武则天之后的中宗、睿宗两位皇上都喜欢看这种极有异域风采的狂欢活动,每到有泼寒胡戏表演的时候,皇子们微服出行,都跑到长安街头去观看。
史书上对此也多有记载,如《新唐书》载:神龙元年十一月,唐中宗幸洛城南门,观泼寒胡戏;景云二年十二月丁未,睿宗作泼寒胡戏。
原本是自娱自乐的群体活动,类似于今日狂欢节上的表演。经过几十年的演化,尤其因为有了圣上的喜爱,泼寒胡戏也渐渐变了味道,越来越像大型的团体操表演。
泼寒胡戏的日渐风行,各地纷纷组建自己的乞寒队伍,互相攀比,看哪一队的服饰更华美气派。如此即失去了原有的那种驳杂活泼的趣味,又花费奢靡,引来众多的非议,一些大臣开始发出反对的声音。
史载,唐中宗在东都洛阳南楼上观看泼寒胡戏,殿中侍御史吕元泰上疏劝谏,认为游戏的人们穿胡服、骑骏马,击鼓张旗,有战争之象,很不适合在都城里表演。而且参加者竞相夸耀自己的服饰,助长奢靡之风,浪费国家财富。
吕元泰认为,时寒则顺之,何必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这种风俗有百害而无一利,请求皇上禁绝这种野蛮之戏。
但唐中宗并未采纳这份谏议,照看不误。
到了唐玄宗时代,宠臣张说也上疏批评泼寒胡戏,认为这种外来之戏没有典故,有悖先礼,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再次请求禁绝泼寒胡戏。
这一次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建议,开元元年冬天,敕令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那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戏乐从此消失,想来实在可惜。如果泼寒胡戏能够一直传承下来,今天的隆冬腊月我们也会有一个热闹而刺激的好去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