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清真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场所
宁夏回族所建清真寺,严格遵循意伊斯兰教的各项原则,又大量吸收传统建筑手法,在宁夏宗教建筑之林中,别具一番风貌。随着宁夏回族的形成,原有的法官(最嗄)、教法说明官(穆夫提)逐渐被淘汰,世袭的“三道制”被开学阿訇和学董、乡老所代替,隶属的教坊制度也被单一的教坊制度所代替,于是,逐渐形成了格迪目传教形式和相应的寺坊组织。在奉行苏非主义的教派门宦中,也逐渐构建起以教主为中心,以各层次热依斯为骨干的教坊制度。
清真寺不仅是宁夏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开展社会活动的场所。在宁夏,每个清真寺都和周围的穆斯林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地区性的宗教和民政组织单位,这就是“教坊”。具体来说,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淋浴净身、礼拜的场所,是阿訇宣讲教义和宗教知识的讲坛,是培养新一代宗教职业者的经堂,亦为穆斯林主办丧事及屠宰食用禽畜的服务场所和阿訇等宗教专职人员处理坊内事务的办公地点。此外,清真寺还被用作欢度宗教节日的礼堂、纪念先贤的会场、筵宴宾客的厅堂和穆斯林锻炼身体的武术场,也是接待外来穆斯林的旅舍。
银川南关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清末明初,“文革”中被拆除,1981年重新修建。寺院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银川穆斯林活动中心之一,主体建筑为二层,阿拉伯式圆顶闪闪发光,顶端新月高悬。可容纳千人同时礼拜。一层为水房和接待室,二层为礼拜大殿,内部宽敞明亮,外观巍峨壮观,楼前中央建有直径15米的喷泉。该寺的照片曾一度被中央电视台选作银川气象预报的背景图案。近年来又兴建了两座高耸的邦克楼和回廊,使全寺建筑联为一体,已成为中外游客观瞻银川的一大景观。
银川中大寺,始建于民国年间,为殿宇式建筑。礼拜殿两侧南北厢房有阿訇居室、讲经室和经文学校课堂。大门里侧有影壁。虽然面积不大,但庭院苍翠,殿堂宽敞,是银川市内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老寺。
回族的雕刻艺术,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浮雕四种类型。各具特色又注重整体艺术。在很多建筑中都有所表现,可以说是传统雕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砖雕艺术习俗。
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源于甘肃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族的砖雕艺术颇有影响,它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山水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回族特色的艺术。回族的砖雕主要用于回族的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
砖雕以“提活”为辅,“刻活”为主,即在特别的青砖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种花卉、鸟虫、翠竹、劲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几何图纹等,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浓厚。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等工序。
今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公馆建筑,就是回族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砖雕形象栩栩如生,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回族砖雕艺术,现已广泛流传到全国各地,不少兄弟民族在建筑工程中,也模仿回族砖雕,其影响已日益深远。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传统艺术。但在照壁、房墙、大门入口等地方有精美的砖雕。寺门前人口处对面有一照壁,为青砖砌成。
照壁中间刻有一幅“月藏松柏”砖雕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南北厢房的里山墙壁、码头以及大殿前的八字墙,还刻有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肃穆养性及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