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文化是历史悠久的

历史朝代 2023-03-27 09:59www.nkfx.cn历史朝代

历史悠久的蒙古族丧葬文化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人死后都要举行葬礼,因为各个地方的习俗的不同,所以每个地方葬礼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蒙古族的葬礼却有很多种类。

丧葬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秘史》中说诃额仑知道成吉思汗背着她夺了胞弟哈撒儿的百姓是,很不高兴,在忧闷中“老了”,也就是说“死了”。可见蒙古人使用“老了”这个字眼的历史是很长了。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等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石葬

马长寿着《北狄与匈奴》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着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蒙古族随着历史的发展,还有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种皮革文化。这种皮革文化有着很高的实用功能还能反映出蒙古民族的审美心理。这种皮革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蒙古高原各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可以看出,蒙古高原古人类用狮子、大象的牙齿和鹿角等制作类似骨锥、骨针等缝纫工具,又用马尾、鹿筋和植物纤维做成线拼接已蹂制好的各种野兽皮制作衣、帽、靴之类服饰,是蒙古高原古人类手工缝纫工艺的开端。

从各地发现的洞画、岩画中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己穿着适合于骑乘生活的服饰,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和靴子。这些以皮革制成的服饰,适合山区活动、适应马背生活,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魏书》卷100列传第88失韦中记载“失韦国……男女悉衣白鹿皮糯裤。”

唐代的室韦便是有记录的蒙古族先世,从北魏至隋唐,室韦各部都穿皮服。蒙古族以皮衣为服,是和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长期的流动迁徙需要坚固耐磨的服装,放养的牲畜也使得他们有丰富的皮革资源,这就是蒙古族以皮为服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随着民族间的融合与商品交流的频繁,蒙古族也逐渐的穿着布衣,皮革逐步退居到装饰品及生活用品上,如马鞍、马橙、马鞭等马具用品,酒水具、帽子、皮靴等日常生活用品,蒙古包的内外装饰品等,以上这些成为皮革制品的主体。

蒙古族皮革剪纸

传统的蒙古族皮靴,靴身宽大,靴尖上翘,靴帮为古铜色或棕黄色,靴帮上的通梁和嵌条为牙绿色,靴内衬毡或皮。用牛皮制成的火药囊,上有刻花。蒙古族的马鞍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鞍对骑马者的姿势起决定性作用使骑马者感觉舒服,而且要使马也感觉合适,这样才能适应长途行走。讲究的马鞍前后鞍靳都要进行装饰,在皮革上镶嵌贝雕或骨雕。其它如软热、鞍花、箭袋、水皮囊等和游牧生活有关的一些生活用品,其装饰纹样的丰富多彩亦令人叹为观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