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探秘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1860年10月,一场大火在北京烧了三天三夜。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没有一丝抵抗之力,眼看着英法联军夺走珠宝、砸破瓷瓶、砍倒大树,一把大火将万园之园烧毁。
在众多被掠走的珍宝中,有一套十分珍贵的殿本彩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由宫廷画师唐岱、汪由敦于乾隆九年(1744)绘制,每幅画作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乾隆《四十景对题诗》。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碧桐书院
别有洞天
鸿慈永祜
接秀山房
当年圆明园的原貌到底什么样?恐怕早已无人能准确、细致的说清。
为了让万园之王的原貌不再停留在想象中,14年前,学苑出版社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绘制圆明园复原图。项目历时4年完成,收集、使用的文字资料一百多万字,古画、地图、老照片上百幅。其中包括
清代文献
《圆明园四十景图、乾隆四十景诗词》等
学术性文字资料
《圆明园学术论文集》《逝去的仙境圆明园》《营造学社汇刊》《圆明园兴衰始末》《圆明园与北京西郊园林水系》《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等
古籍影印件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图绘》《清殿版画汇刊》等
老照片、绘图作品
《三山五园旧影》《长春园西洋楼铜版画》等
《圆明园原貌图》出版后,被评论家誉为,如果说有哪幅图能让你站在废墟瓦砾上,眼前仍能浮现出昔日圆明园如梦似幻的美景,那就是这幅图了。
绘制这幅复原图的难度极大。在我社已经出版的历史景观复原图中,《十三陵手绘图》、《天坛清代全盛图》等景点基本还在,而圆明园的建筑、园林早已不复存在。
那几年时间里,编辑就像着了魔似的搜集有关圆明园的一切。文字、绘画、照片、古地图、版画还是诗词,也不管这些资料是单独成册,还是刊载在报纸、杂志、网页上。
所有能提供一丝参考线索的资料都要拿到,哪怕其中只有一句可用。
我们深知,没有详实细致的资料,就像无米之炊,无法完成对已经残损甚至完全消逝的景观复原。这其中,给绘制者帮助最大的是那些描述相对准确的文字记录。
尤其是对于没有图照的庭园、亭台楼阁,主要靠文字记录的尺寸、材料、方位来还原它们的模样。
我们专门访问了30余位建筑、历史、美术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在这个阶段里,编绘者还要多次去实地勘察,一方面核实现状与资料记载的出入,更重要的是感受现场氛围,掌握地貌、文物特征。
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圆明园原貌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来。
当我们终于具备勾勒出圆明园原貌的条件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绘制方法的选择。电脑绘制,节省时间,景物的位置和比例相对更精确,但缺乏真实的美感和人文气息;手工绘制,时间很长,景物的位置和比例肯定不如电脑精准,但有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美感。
圆明园四十景-方壶胜境
圆明园四十景-汇芳书院
最终,编辑们达成一致选择手工绘制。
我们参照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波希米亚人艾启蒙和意大利人安德义的西洋画法,以及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加写意画法,分析、比照了大量史料和古画素材。
几经讨论、试画、比较,最终决定采用中国传统画法绘制。
《圆明园原貌图》重在复原,而不是揉进想象成分的艺术创作。
我们所收集的不少绘图资料中的圆明园景色,都添加了相当多的个人艺术创作成分,比如亭台楼阁的位置、园中水系的走向、花草树木的品种、分布等等,均与文献记述不尽相符。
我们出版《圆明园原貌图》的初衷,就是要竭尽所能的呈现给大众一个完整、清晰、真实的圆明园原貌,对古籍文献中有差别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文字记述进行辨析、校正。
圆明园四十景-西峰秀色
圆明园四十景-天然图画
于是,史料中的文字、木刻版画中的线条,一点一点地勾勒、构造出了昔日圆明园中的宫殿、湖泊、山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骨架。
根据史料调配出的色彩,把园林晕染活了。最终一幅栩栩如生的《圆明园原貌图》展现在面前。
如今,圆明园的实景虽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复原图中领略皇家宫苑的格局与雄姿、精巧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