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人类活动确切证据

历史朝代 2023-03-27 12:13www.nkfx.cn历史朝代
3月20日,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召开为期三天的考古公众分享报告会,来自中科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等院校的文物考古专家与本地学者齐聚一堂,就11个发言题目对西藏最新的考古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藏尼阿木底的考古发掘,它是青藏高原发现的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考古遗址,目前这一旧石器遗址已经入选2016年度中国25大考古发现,后期实验室文物的解读有望解开古人类最早在何时踏上青藏高原,他们来自哪里,为什么登上高原等一系列谜团。   自然环境解密三万年前的藏北高原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 出土的石片 资料图片
  西藏尼阿木底遗址由西藏文物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2013年,双方在海拔4600多米的藏北地区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了尼阿木底遗址。后经为期30余天的野外工作,初步判定遗址东西至少有500米、南北分布至少有2000米,地表有大量的打制石器分布。   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介绍,根据光释光年代数据测定的初步结果,尼阿木底遗址年代距今至少可达3万年。该年代处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它是从深海岩芯样品中获取的氧同位素记录,反映了过去的温度信息,表现出地球古气候中的冷暖交替。   MIS 3阶段是人类演化与旧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时期,比较适宜古人类生存。西藏文物研究所所长哈比布表示,该年代段是寒冷干燥的末次冰期中一个气候相对比较湿润的小间冰阶,也是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期。国内外考古发现和研究显示,世界各地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十分活跃,不仅遗址和地点数量分布广泛、数目众多,而且人类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和变革。尼阿木底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发现,既代表了该时期藏北高原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也反映了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对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文化面貌独特 出土众多流行于非洲、欧洲和西亚等地的石叶工具 遗址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藏文物研究所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尼阿木底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目前共发掘出土文物5000件左右,包括石片、石叶、石片石核和石叶石核,以及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和凹缺器在内的各种工具。   很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发现人类骨骼,但尼阿木底出土的文物显示其文化面貌独具特色,石叶技术为主要文化特征,棱柱状石叶石核数量较多,勒瓦娄哇预制石核有少量发现。哈比布介绍,这种石叶加工技术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和西亚等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内地的旧石器文化技术传统中并不发达,不过目前中国个别地区已有发现,如新疆、宁夏和黑龙江等。该技术在青藏高原的出现,对探讨人群和文化的迁徙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石叶加工技术的出现表明,3万年前东西方有文化交流的可能,这种推测只有与青藏高原周边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进一步比较测定后才能有一个结论。也不排除这种石叶加工技术是本地独立起源的。张晓凌说,石叶是比较复杂、独特、规范程度比较高的石制品,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比较先进的生产力。虽然它们都不是精美的石器,不是特别典型的石叶,对于研究遗址的保存状况、埋藏信息都很重要。   历史价值重大填补了西藏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空白   据了解,迄今为止,西藏考古发现打制石器地点大约95处,其中被学术界倾向认可的旧石器时代点有8处,但这些地点的石器标本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年代难以确定。,尼阿木底遗址的发现挖掘意义重大,它是青藏高原腹地发现具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我们对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环境磁学、孢粉、植硅体以及有机碳同位素采样分析。目前共采集光释光样品38个,环境磁学样品116个,孢粉、植硅体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样品116个。初步测定结果是该遗址距今3万年前,详细的年代数据需要等到实验室的鉴定成果。张晓凌介绍。   作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地域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自然环境恶劣,对人类特别是古人类的生存、迁徙、交流和开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高寒缺氧、生物资源稀少的不利因素制约着古代人类迁入和开发青藏高原的步伐。尼阿木底遗址分布面积广、文化遗物丰富,既填补了西藏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空白,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年代和相关文化框架,又能探索人类开发极端环境的过程,窥见其适应、生存能力。张晓凌说。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03月22日09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