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宝货:中国白银货币的萌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铸造货币的国家之一,据考证,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即有铸造和使用货币的记录。中国的货币有自己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铜质货币为主,其他材质为辅,且采用模范浇铸方式铸造而非打制生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货币形态辐射到了东亚、东南亚诸国,形成了独特的东方货币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的特点由经济社会内在因素共同决定。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内陆型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国先民长期采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很少大宗贸易。所以,中国的货币长期依赖单位价值较低的贱金属,而西方海洋文明地区贸易较为发达,使其很早就以价值较高的贵金属金,银作为货币。
在中国,白银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先秦银质贝币与春秋楚国的银布币等出土已经被考古学界所认同。
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圆形的龙币值三千钱;方形的马币值五百钱;椭圆形的龟币值三百钱。而我们所讲的这种白金其实就是银锡合金,其中白银的含量比锡少,这种白金货币的流通前后只有二年就被废除。尽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国见之于史书的最早银币,也是第一次在币面上铸出图案的银币。嗣后,新朝王莽颁行宝货制,也铸过银货三品,但只是昙花一现。
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到了宋朝,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金朝承安宝货银铤
到了金、元时期,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金朝的承安宝货银铤,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朝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银锭称元宝即从元朝开始,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