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位被尊称为丞相的人,他的影子在蜀汉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师傅曾亲手抄录《申子》《六韬》等书籍赠予他,那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师傅的嘱托与期望。他,就是诸葛亮。
刘禅,这位蜀汉的后主,虽无雄心壮志,却深知自己的不足。他没有忘记《出师表》中的谆谆劝诫,那些文字犹如诸葛亮的亲口嘱咐,指引他南征北战,治国安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诸葛亮的敬重、感激与爱戴。
在刘备晚年得子的时代,战争频繁,他能亲自教导刘禅的时间寥寥无几。反而是与诸葛亮在一起的日子更多,诸葛亮对他用心良苦,亲自编写教材,教育他如何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诸葛亮六出祈山,一心想要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他的忠诚与付出,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总是充满了曲折与矛盾。当诸葛亮出祈山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将他招回。难道真的只是长时间未见,想要见一见吗?统一汉室是大计,难道因宦官的谗言而动摇?这其中必有隐情。若诸葛亮真的统一了汉室,他会让刘禅坐上那一统的宝座吗?对于刘禅来说,他宁愿偏安一隅,也不愿失去手中的权力。从这件事中,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心存真意,但内心也有偏狭的一面。
作为一个平庸之主,刘禅深知自己的不足。他放心地将对外军事事务全权交给诸葛亮,也展现了对他的深深信任。因为刘禅明白,有诸葛亮在,蜀汉就在。蜀汉在魏蜀吴中,无论人口、面积、地理位置、经济、军事都处于劣势。若没有全能型的强力人物如诸葛亮来撑起大梁,蜀国的命运不堪设想。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既是出于个人情感,也是出于国家时势的考量。他的感情是真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