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乐器 景颇族洞巴是怎样一种乐器

民俗文化 2025-01-07 08:43www.nkfx.cn民俗文化

洞巴,是一种双簧气鸣乐器,独特的景颇族文化在其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洞巴之名源自景颇族景颇支系的语音译,意为汉语中的带牛角的管笛。它在载瓦支系语中被称为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德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陇川、瑞丽等地。

洞巴的形制与唢呐相似,主要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口组成。管身采用质地较软的木料或铜制,民间多选用当地的小米果木或盐水果木,呈现出上细下粗的锥形管状体。管身上开有五个或六个圆形按音孔,并设有一个背孔,现在的洞巴多为六孔洞巴。

而喇叭口则是洞巴的共鸣筒,它通常由牛角或木料掏空制成,长度在10厘米至15厘米之间。木制喇叭口呈稍粗的锥形,套接在管尾下端,起到扩大音量的作用。特别是那些采用牛角制成的喇叭口,使得景颇族人民称之为厄阿茸洞巴,意为牛角洞巴。

景颇族民间古老的洞巴则更为独特,全长62厘米至74厘米。管身由木制而成,呈现出上细下粗的管状锥形体,并由三节组成。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拆卸保存。每一节之间的连接都依赖于铜制插座,而管首和管尾两端则镶有铜箍,这些铜制部分都刻有精美的图案花纹或雕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