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谈M1口径变化
M1统计口径调整解读
一、调整内容概览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金融市场的创新,我国的M1统计口径也迎来了新的调整。自2025年1月起,新的M1统计范围将扩大,其中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这项原先属于M2)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如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
调整的逻辑在于:个人活期存款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已经具备了与单位活期存款相似的即时支付功能,其流动性特征符合M1的定义。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直接参与交易,属于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二、调整背景及动因
1. 应对金融创新的需求:随着移动支付、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M1统计口径已无法全面反映居民部门的流动性变化。例如,过去因银行卡和电子支付未普及,个人活期存款未被纳入M1。这次调整是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及时回应。
2. 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我国的M1统计口径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偏窄,此次调整使我国的统计框架更加贴近国际实践,提高了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三、政策影响
1. 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新的口径能更全面反映市场的真实流动性,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精确的依据。央行将继续保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并加强对M1/M2等指标的监测。
2. 推动调控框架的转型:此次调整配合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过渡,强化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调节作用。这是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化带来的挑战,使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效。
3. 数据表现的修正:由于过去的统计可能存在遗漏,M1的增速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流动性水平。新口径实施后,M1的总量及增速将有所上修,更真实地反映市场的流动性状况。
这次M1统计口径的调整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趋势,也提高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可比性,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