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极永久冻土再现46000年尸体,最担心病毒的释

世界奇闻 2023-03-25 10:27www.nkfx.cn世界奇闻

在地球上,北极可以说是一个“神奇 ”的区域,它的演变不仅书写了气候的历史,还带来了生物上一个变迁的证据。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大学》科学家研究表明,最近他们又从西伯利亚多年冻土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角百灵”生物尸体,并且从中回收了DNA。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生物亚种的演变,以及在一个冰河时代末期,猛犸象草原如何转变为苔原,森林和草原生物群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永久冻土还存其他意思,我们后面来说,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永久冻土”生物的现身,其实牵涉到了我们地球最严峻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气候变化”,如果地球不升温,它们可能还会永远被冻结在永久冻土之中。

北极西伯利亚已经发现了些什么?

我们先看看这次的情况再说,根据《科学与通讯》杂志指出,本次发现的这只鸟,通过DNA的分析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它是具有46000年历史的雌性有角百灵。而科学研究人员们发现之后,从短期来看,是希望绘制46000年历史的百灵百鸟的完整基因组图,并将其与所有的有角百灵亚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过后来进行对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一个研究,我们也说了,北极该地区还有其他生物,来看看有些啥?

根据《科学与通讯》杂志报告显示,古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还从西伯利亚同一地点的类似发现中获得了大量样本,所以这次也是再现,其中包括18000岁的名为“ Dogor”的小狗,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以确定这是狼还是狗。其他发现包括有50000年历史的山狮幼崽“ Spartak”和部分保存完整的猛犸象。所以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北极万年“古老生物”尸体可能正在频繁出现,最久的就是有50000年历史的山狮幼崽“ Spartak”。

大量“古老生物”尸体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些“古老生物”尸体是位于永久冻土之中的,而最为重要的永久冻土的演变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尸体”的发现可以说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的影响。在北极地区,我们知道永久冻土还含有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全球变暖的“时代”,如果加速了永久冻土之中的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释放,我们的气候极端化可能会更加的明显,那么气候的变化可能就形成了一个小循环,那就是温室效应——北极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释放——温室效应,所以这是一个“闭合回路”的模式。

大量“古老生物”尸体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前面也说了,这些“古老生物”尸体是位于永久冻土之中的,而最为重要的永久冻土的演变产生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尸体”的发现可以说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的影响。在北极地区,我们知道永久冻土还含有大量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全球变暖的“时代”,如果加速了永久冻土之中的大量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释放,我们的气候极端化可能会更加的明显,那么气候的变化可能就形成了一个小循环,那就是温室效应——北极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释放——温室效应,所以这是一个“闭合回路”的模式。

北极变化最担心的问题或是它

那就是北极地区的病毒问题,在前几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种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之下“冰封万年”的病毒,并且还再一次具备传染性,这属于大型病毒种类,达到1.5微米。根据与普通病毒相比,包含了更多基因,并可轻易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自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研究者们称,这种病毒与之前发现的大型病毒很不相同,可以传染给变形虫,所以可以想到,这些冻土之中的病毒存活率是有多高,并且还不丧失其中的部分影响力。

而除了北极之外,南极其实也存在永久冻土带,根据2003年的一则科学报告指出,两年前,南极科考人员在南极永久冻土带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致命病毒,目前地球上尚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性。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一旦这种病毒复苏扩散,地球上将没有哪种生物可以幸免于难。所以综合科学家们的一些发现,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可能已经大变了,未来“病毒”的爆发或者是释放可能都相对比较多,加上人类对南北极地区的“病毒”可能都是属于未知的,这更加说明了防御性方面相对比较弱。而归根结底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知道,无论是如今暴露出来的上万年生物,还是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是的病毒可能爆发之中,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气候巨变。

气候也是我们如今科学界最为关键的问题,似乎人类并没有多在意,还不知道如何处理,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创下了历史性的第二高温年,在2020年1月我们创下了有史以来最热的1月,2月我们看到南极出现20多度高温也还是一个新值,我们种种迹象都说明了地球的“变暖”趋势可能比较明显,如果人类降低了“地球温度”,也可能不会一次再一次的刷新记录,说明我们很多地区依然是没有关注到气候的问题,就看未来了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