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三个什么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一家人团圆吃粽子。说到吃粽子,这不仅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传统习俗,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早在屈原的时代,楚国便有了吃粽子的风俗。屈原,这位忠诚的国家公仆,因对国家的深深忧虑而投身汨罗江。为了纪念他,人们纷纷效仿楚国的风俗,在五月初五包粽子、煮粽子,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表达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怀念与敬意。
粽子的起源有着多种传说。除了与屈原紧密相连外,还有关于孟姜女寻夫的故事。也有说法认为粽子的形状与牛角有关,牛角在古代是祭祀中的重要元素,因此人们模仿牛角形状包粽子,用以祭祀神灵。至于粽子的形状演变,从最初的没有固定形状到如今的三角形或其他形状,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除了吃粽子外,端午节还有插艾草的习俗。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夏至节。夏至之后,天气燥热,蛇虫滋生。为了驱蚊辟邪,人们便引申出了插艾草的活动。艾草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被认为能驱邪避病。插艾草习俗的背后,还流传着黄巢起义的故事,为这一传统增添了更多的历史色彩。
黄巢继续探询那位妇人,疑惑地问:“既然是在逃命,为何还要带着年幼的孩子,而抱着年纪稍大的孩子呢?”妇人深情地回应道,年龄大的孩子的父母都被乱军残害了,他们是孤苦无依的孤儿。而我怀中的年幼孩子是我的骨肉。倘若黄巢在此有所行动,我宁可舍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也要保护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她坚定地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妇人的话语深深打动了黄巢。他向她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是黄巢,并向她保证他的军队从未伤害过百姓,只对官府采取行动。为了让妇人信服,他还顺手割下几株艾草交给她,让她插在家门口作为标记,这样他的起义军就不会伤害她们了。这个消息通过妇人迅速传遍了村庄,所有的百姓都安然度过了这场危机。
这一天,恰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从此,人们在门前插上艾草以祈求平安,这一习俗便流传了下来。除了艾草,人们还将蝎、蜈蚣、壁虎、蟾蜍、蜘蛛等五毒的图案绣在衣物上,孩子们穿上它们可以驱邪避毒。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盛大的竞渡活动。这一习俗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紧密相连。闻一多先生的论文《端午考》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的崇拜源自于他们视自己为龙的子孙的标准图腾崇拜。尽管大部分吴越民族已融入汉族,但仍有少数后裔保留着这一传统,分化成了壮、布依、侗、傣、黎等民族。在这些民族的习俗中,对龙神的崇拜得以流传,尤以苗族的龙舟节最为突出。
关于苗族的龙舟节有一个传说。一位名叫保公的老人与他的独子九保靠捕鱼为生。某日,父子俩遭遇恶龙,九保被恶龙拖走。保公为给儿子报仇,潜入龙洞放火焚烧,终于将恶龙烧死。村民们按照龙的愿望,用杉树制作了小龙舟在江面上划行,以此纪念龙神。这成为了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另一种关于龙舟竞渡的说法流传于《楚传》中,即“越王勾践说”。相传越王勾践灭国后,以竞渡的方式暗中操练水军以报仇。古代的竞渡活动并非只在端午节举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赛龙舟逐渐成为了端午节的固定习俗。到了唐代,竞渡已成为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张建峰的《竞渡歌》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和赛龙舟外,不同的民族还有各自的习俗,如斗草、赠扇子、吃茄子或长豆等。这些习俗背后都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先贤的缅怀。正是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端午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