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元太祖成吉思汗诞生

奇闻趣事 2023-03-26 17:14www.nkfx.cn奇闻趣事

今天是5月31日,历史上的今天也是“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出生之日,成吉思汗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非常出名的,全盛时期的成吉思汗带兵作战让整个欧洲大陆胆寒,打下的天下也是非常广阔,今天趣谈网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成吉思汗打的天下地图。

5月31日;元太祖成吉思汗诞生

1162年5月31日(农历四月十六),“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诞生。“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诞生成吉思汗(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原名铁木真,1162年生于蒙古孛儿只斤氏族贵族家庭中。

成吉思汗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鏖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他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其中毛泽东将成吉思汗称为“一代天骄”,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论。(《沁园春·雪》)

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鞑靼、克烈、篾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即蒙古汗国,顺理成章,他便被推举为蒙古汗国的大汗,被尊为成吉思汗,这个称号在蒙古语中有“海洋”或“强大”之义。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十分广阔,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尽管这个帝国十分庞大,但有一点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铁骑征战到了欧洲,唯独没有侵占离自己较近的印度国。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怀大志的成吉思汗怎么可能放弃征伐一个离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国呢?历史上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这也不足为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估计应该是耶律楚材的牵强附会之辞,耶律楚材本有劝主早归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借题发挥,假借怪兽的叫声来规劝成吉思汗班师。当时的实际情况多半是这样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虑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讨到好处,所以借怪兽之名假传天意。那么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况和当时印度的状况。

历史将怎样续写,但成吉思汗决定从印度撤军,从而保住了蒙古军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终得以在东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实!

当年蒙古帝国灭了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了七百二十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鼎盛时期版图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一说4400万平方公里)。

东至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一说北冰洋),西边达匈牙利,南至南海。换算成现代便是东亚大部分、北亚、南亚部分(巴基斯坦)、中亚、中东、西亚、土耳其部分、俄罗斯、东欧,以至于波兰、立陶宛、德国。占了世界面积的22%,让整个欧洲为之颤抖,最终在法国和意大利停止西征。

但以上数据并非一朝之功,是算的鼎盛时期,将其归为成吉思汗的成就其实是个误区。单论成吉思汗打下的地盘来看,跟这相比,其实没多大。铁木真人生中的第一战发生于19岁那年,大约是宋淳熙七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至宋淳熙十一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之间,为营救被抢去的妻子孛儿帖而打。

对手是蔑儿乞惕部的脱黑脱阿等人,当时的铁木真与蔑儿乞人的实力还是比较悬殊的,故而他选择了找札木合与脱斡邻勒王罕联盟。这是他征战的开始,紧接着,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之路。元太祖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春天,铁木真得到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

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天下地图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征服邦国。紧接着,成吉思汗率先发动扩张战争,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打到伏尔加河流域,这是蒙古西征的开始。在花剌子模王城沦陷,国王西逃后,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人继续追。

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1223年大败钦察与俄罗斯的联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兰丁,在印度河流域将其击败,1225年凯旋东归。他将本土以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给四个儿子,这一次西征为蒙古势力深入中亚东欧,以及后来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即使强如成吉思汗,也会有生命走到尽头的一天,1126年因为西夏背盟。历经七年西征,好不容易回到漠北的成吉思汗,踏上了征途。虽然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的高龄,本以为依然会凯旋归来,没想到这成了他的不归路。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因病去世,享年66岁(《蒙兀儿史记》记71,《新元史》记73)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