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避席有什么含义 曾子避席的故事介绍

奇闻趣事 2023-03-26 17:15www.nkfx.cn奇闻趣事

  曾子避席

  孔子在家里和学生论道,这时候有听见有客人上门拜访,于是孔子让学生赶紧回避,然后起身迎接。门刚一打开,一位穿着长衫高帽的男子走了进来,三步并两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给孔子弯腰敬礼,双腿并拢,作揖道“学生来请先生大安,有问题向您求教。”孔子忙回礼让客人座下。

  这个男的道谢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的垫子上,迫不及待的说“先生,我有一个问题困扰很久了,听别人讲述你才华,特地过来求教。”说话的时候由于过于激动,手碰到了孔子的袖子。

  孔子不禁皱眉,觉得此人行为举止不太严谨,不太懂礼貌。没有表现出来,那个男的开始讲述自己的事情,屡次打断孔子,自说自话的把自己的事情说完才看向孔子,孔子耐心的给他解释了,然后让弟子送出门。

  这时候曾子来了,他请安之后也坐到了孔子身边,他是希望这样能离老师近一点,聆听教诲。孔子不希望他和刚才的客人一样,于是跟他讨论君臣之礼,君君臣臣,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和行为规范。曾子一听,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走到席子外面站着“学生先前鲁莽了,麻烦老师还要教导我。”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是一种非常礼貌的做法。臣子不能跟君主平起平坐,学生也不能跟老师平起平坐,当老师教导的时候必须要恭敬的站起来聆听。

  曾子拜母噬指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

  每年春节,京城里都要举办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庙会。要集中领略老北京的市民文化和风俗人情,逛京城春节庙会是最好不过的方式了。

  “庙会”何以得名呢?从字面上看,“庙会”的形成自然与寺庙有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北京《商业志(初稿)》,对京城庙会形成的历史这样描述“庙会是由古代的社会发展来的,多是定期的商业活动,早先本来是以佞神进香为事,久而久之,因为香贩多而商贩云集,于是庙会一变而为临时市集。自明清起相袭至今,经百余年,不外乎是农业经济社会赶集的一种遗俗。这种集市多以寺庙为中心,商贩临时聚集在这里。所卖的商品多是四乡土产、日用百货、家庭用具和各种饮食小吃,也有花鸟鱼虫和玩具、迷信用品。,还有鼓词、相声、杂耍以及卜筮命相等……

  逢庙会时,小商贩常有好几百户到一千户,最小的庙会也有一百多户”。《商业志》上说的“社会”又称为玩“社火”,传统上指舞狮、舞龙灯等民间习俗,后又扩展到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太平鼓、耍中幡等文娱体育活动,这些成为庙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

  京城的“庙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呢?《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一书里说,明清时期每庙祀、戒坛,北京各大寺庙都有庙会。据《西城之最》考证,京城里最早的庙会,是明代的“都城隍城庙”庙会。

  “都城隍城庙”,位于现在的西城区金融街。其遗址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始建于元代,当初叫“佑圣王灵应庙”;明代永乐年间改名“大威灵祠”;清朝时才改称“都城隍城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北京风光的散文集——明代孙国敉所著《燕都游览志》上描写“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互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第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西城之最》还摘录了一段也是明代的笔记《谈径》上的话“庙市乃天下人备器用御繁华而设也,珊瑚树、走盘珠、祖母绿、猫儿眼,盈架悬陈,盈箱叠贮,紫金脂玉,商彝周鼎、晋书唐画,宋元以下物不足贵。又外国奇珍,内府秘藏,扇墨笺香,幢盆钊剑,柴汝官哥,洋缎蜀锦,宫妆禁绣,世不常有,目不易见诸物件,应接不暇,唯碧眼胡商,飘洋香客,腰缠百万,列肆商谈。”可见,明代城隍庙的庙会集市贸易多么繁盛。那时,城隍庙“在春节期间,还会举行城隍出巡活动,就是抬着城隍像游街,以视巡察民间,惩恶扬善”。现在这种习俗已逐渐演变成一些各具特色的游园活动,比如在庙会上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渊源,组织一些身着古装的列队游行。

  历史上京城庙会就多。《北京庙会史料通考》统计老北京,大小各类庙会共有36个之多。《通考》介绍说庙会这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形式在北京就特别多。从地区上来分,可分为城区和郊区的;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定期商业集市为主的和以烧香供佛为主的。

  那时,城区有五大庙会广安门内的土地庙,崇文门外的花市集,阜成门内的白塔寺、护国寺,以及东四的隆福寺等。这五大庙会都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护国寺庙会和隆福寺庙会。这两个庙会位置在京城的“城里”,是热闹的商业中心。一个在东城,叫“东庙”;一个在西城,称“西庙”。特点是,这些庙会没有香客,主要卖刀勺、笼屉、铁锅、针线、布匹、衣裤、玩具和花草鱼虫、木器家具等市民生活日用品,完全是商业集市。郊区的庙会与城区庙会有所不同。虽然也出售各类商品,也有卖吃的和表演杂技的,,除了卖农村日用生活用品外,还主要卖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这些城区和郊区的庙会都是常年的,哪个庙会何时举办,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人们把“逛庙会”,又像“赶集”一样,称为“赶庙会”。

  还有一些庙会平时没有,只有到一定节日才举办。著名的有和平门外的琉璃厂厂甸庙会、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庙会和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其中琉璃厂的厂甸庙会,也像现在京城里的庙会一样,只有春节期间才举办。这个庙会是沿袭明代东城区灯市口的春节“灯市”而兴起的。清朝停办了灯市口的“灯会”,这个庙会就转移到了位于外城的琉璃厂,发展成为老北京远近闻名的春节盛会。

  “庙会”不仅仅是京城里独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庙会”。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春节庙会。而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庙会的“集市贸易”功能,已经被“休闲娱乐”功能所代替。京城里每到春节,庙会繁盛,有在公园里举办的,有在风景名胜区举办的。近年又出现了在各种公共文化场所举办的“迷你”、小型室内春节庙会,还有反映世界文化的“洋庙会”。

  人们喜爱办春节庙会,也喜爱逛春节庙会。春节庙会传承着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也凝聚着人们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