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阎锡山当年为什么在山西修窄轨铁路?

奇闻趣事 2023-03-26 17:16www.nkfx.cn奇闻趣事

  阎锡山是近代政坛上的一个“不倒翁”,他从辛亥革命起就统治山西,前后达38年,没有几天真正服从过中央命令。蒋介石的中央命令对阎锡山来说只是一个招牌,只要违反山西的利益,阎锡山便会拼死抵抗。

  蒋介石曾打算派遣中央军进入晋西以围剿陕北的中央红军,但遭到阎锡山的拒绝,他担心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养虎为患”,故而屡次拒绝中央军进入山西。

  阎锡山干的最夸张的一件事是,把山西的铁路修得跟其他地方的铁轨规格不一样,山西当时境内的正太(河北石家庄正定到太原)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两条铁路干线采用的是法国型 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宽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阎锡山之所修窄轨铁路为了防止外省势力进入山西,尤其防止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山西以保证山西的独立王国地位。许多史学家也认同这个观点。但事实上却并非完全如此。

  修建铁路需要钱,而这笔钱则完全由山西地方支出。

阎锡山

  山西兴建铁路,需报请中央铁道部批准才可进行。报告送呈铁道部后,铁道部认为应修标准轨铁路,故迟迟不批复这个报告。

  为此,阎锡山向铁道部力争,说山西资金缺乏,只能修窄轨铁路,否则还得中央拨款,以此要挟铁道部。他还一再向铁道部保证,将来一定要拆除窄轨,由铁道部改修标准轨。这样,经过反复交涉,铁道部勉强同意。

  阎锡山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坚持修窄轨铁路呢?

  资金不足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两个

  一是阎锡山出于统治山西的目的,认为铁路修成标准轨,外省的兵车可直接开进山西,不利于他的割据统治。若修成窄轨,遇有战事,可及时运兵出击,不利时可将机头、车厢全部拉回,而敌方则不能利用。

  二是为了一笔巨款。

  阎锡山曾吃过实名制存款的亏。他早年曾用他族叔阎书康的名义在法国银行存款700万元。因阎书康早逝,法国银行不让提取这笔款。后来几经交涉,法国银行说他们有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过的小火车头闲置不用,这笔款可以用小火车头相抵。,阎锡山便坚决主张修窄轨铁路。

  律师在的古代,叫做讼师。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以写状纸为职业的人,相当于履行现在律师的部分职能。

  在古代,诉讼本身就被圣人认定是件不该发生的事。孔夫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主持审判,我和其他人差不多,应该做的是让诉讼无从发生。这句话后来成了儒家有关诉讼问题的宗旨,后代儒生出身的官员总是宣称,为官一方的首要大事是“息讼”。而讼师却为民间提供帮助讼者打官司的服务,自然就成了各级官员的眼中钉。

  按照儒家精神制定的古代法律,也从不承认讼师的地位。所以近代以前的讼师形象大多丑陋不堪,最典型的是清初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十四回“伏威计夺胜金姐,贤士教唆桑皮筋”里描写的讼师管贤士,原文描述他的能耐是这样的“枪刀不见铁,杀人不见血。棒打不见疼,伤寒不发热。毒口不见蛇,蜇尾不见蝎。苦痛不闻声,分离不见别。世上若无此等人,官府衙门不用设。”

  虽然许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中,讼师的形象十分不堪,但确实也有一些讼师为民办实事曾六如的笔记《小豆棚》卷八记载的浙江湖州的女讼师“疙瘩老娘”就是这样一位讼师。

  疙瘩老娘是个寡妇,也是个远近闻名的刀笔讼师,文笔言辞十分犀利,许多经年不结的大案子,凭她一纸数笔,就可以力挽狂澜而结案。她靠这个本事发了大财。

  湖州有一个富家的年轻儿媳,丈夫死了后想改嫁,而公公不允许,想强迫她守寡。儿媳向疙瘩老娘求援。疙瘩老娘要求一个字一百两银子,总共向她要了一千六百两银子,写了一张十六字的状子,状子上是这样的“氏年十九,夫死无子,翁壮而鳏,叔大未娶。”意思大致就是这个儿媳年龄才十九岁,丈夫死了,没有给她留下儿子,公公正值壮年,小叔子长大了尚未娶亲,都是单身。

  在古代,影响一个女子在家族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所生养的儿子的多少,俗话说“养儿防老。”有儿子的话,即使是寡居,以后的生活和在家里的地位就都有了保障。没有儿子的女子守寡,无论是从家庭因素还是经济条件等多方面来说,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家里的两个至亲都是单身,按照当时法律,公公与儿媳私通是死罪,而弟弟娶寡嫂也是死罪。更重要的是,古时的治政理念是以德治国,一旦出现这种乱伦的案件,会对地方官的政绩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张状子呈上去,县官立即命令允许儿媳改嫁。

  还有一次,江北地方连年歉收,米贩纷纷到江南地方收购粮食。江南人怕米价高涨,禁止大米出境,结果形成诉讼。米贩也去向疙瘩老娘帮助,疙瘩老娘索要了3000两银子,写了一张状子呈上,第二天县衙门就下令不得阻止粮食出境。那张状子写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列国分争,尚有移民移粟;天朝一统,何分江北江南。”对仗工整,说理透彻,实在是叫人拍案叫绝。

  由此可以看出,古时的讼师们的智慧的确不容小视。讼师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讼师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刘典)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