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简介/生平事迹 冼星海人物评价

奇闻趣事 2023-03-26 17:16www.nkfx.cn奇闻趣事

人物简介: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后改为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共产党。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中文名冼星海
外文名Xian Xing hai
别名黄训、孔宇
国籍
民族汉族
出生地澳门
出生日期1905年6月13日
逝世日期1945年10月30日

职业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毕业院校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39年,创作《黄河大合唱》
代表作品《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
配偶钱韵玲[2]
同名电视剧《冼星海》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家庭。

冼星海6岁时随母亲黄苏英去新加坡,进入了新加坡的养正学校。养正学校的区健夫老师,最先赏识冼星海的音乐秉赋,并选他进入学校军乐队,让他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亲想方设法来到广州,把13岁的冼星海送进了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学习小提琴,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

进入岭南大学后,为了贴补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卖两个钟头的书、纸、笔等物,和加入岭南银行乐队这两件工作,来维持学费和伙食费。他在乐队里担任演奏直箫,后来成了附中管弦乐队的指挥,因为他吹奏单簧管很有韵味,由此得到“南国箫手”的雅号,连培正中学也请他去做音乐教员和乐队指挥。

法国求学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期间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冼星海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的第一个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保罗·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救亡创作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救亡歌咏运动。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一次,冼星海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延安生活

冼星海的相关图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妻子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汉去延安。他们在途中结成了伴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