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开头为什么会写到范仲淹?

奇闻趣事 2023-03-26 19:25www.nkfx.cn奇闻趣事

《水浒传》第一回,宋仁宗听取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的建议,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以禳天灾,救济万民,可惜毫无效果,瘟疫反而越来越盛。这时,一个在宋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范仲淹,时任参知政事。他出班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准奏,立即派太尉洪信奔赴江西信州龙虎山去请张天师。张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这里表达得很清楚,面对瘟疫,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的建议未曾起到效果,而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的建议最终消除了灾害,天下又复归太平。从效果来看,范仲淹的确要更高一筹。施耐庵笔下的范仲淹,出场只是廖廖数语,塑造的却是一个心忧天下、为民解难的形象,这与水浒中其他高官的奸诈贪婪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宋仁宗嘉佑三年,是公元1058年,而范仲淹在6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范仲淹不可能在嘉佑三年向宋仁宗进言,此事纯属虚构,那么施耐庵为什么会在水浒传的开篇让范仲淹出场呢?

范仲淹曾任兴化知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至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范仲淹担任兴化知县前后有5年之久。他先是领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后升迁大理丞,仍知令兴化,直到母亲去世而丁忧离任。但在施耐庵以前,曾担任兴化知县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他只写范仲淹呢?这是因为范仲淹任职兴化期间为官清正,政绩突出。他干了两件大事,让兴化百姓至今感恩戴德。一是他率领民众修筑捍海堤。范仲淹任西溪盐监时发现,唐时李承修筑的捍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水倒灌、淹没良田,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范仲淹提请江淮漕运张纶上奏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后得到批准,全面负责修堰工程,筑起一条长达一百四十多里的捍海堤,使沿海百姓免受海水倒灌之苦。二是为兴化文脉奠定坚实基础。天圣四年,范仲淹在兴化南城外兴建兴化学宫,这是兴化史上第一座官办学校。学宫内构有文会堂和清风堂,范仲淹不但自己勤勉督学、以身示教,还邀请饱学之士来此讲学,从此重文兴教之风在兴化扎根,代代传承。施耐庵作为后学,是文正流风的受惠者,自然对范仲淹心怀尊崇之情,将他写入作品中,表达一份敬意,正在情理之中。

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不可不提,作为盐官的范仲淹和作为盐民领袖的张士诚都受兴化盐民拥戴,这也是施耐庵将范仲庵写入水浒的动因之一。西汉吴王刘濞推行煮海为盐政策,在兴化东部沿海地区,很多人以烧盐为生,逐渐形成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等十大盐场。范仲淹宰令兴化时,组织四万多人力开挖串场河,将南北十大盐场连成一线,大大方便了盐业运输,应该说是为盐民做了一件好事,自然受到盐民拥戴。但到了元朝,朝政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大量增发盐引,提高盐价,加大盘剥力度,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盐民苦难深重。张士诚不堪忍受,秘密联络了弟弟三人及壮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胆大的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杀死了盐警邱义,发动武装起义,盐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施耐庵作为兴化人,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对张士诚由兴盛而败亡有着复杂深刻的感受,他用曲折隐晦的笔法明写宋江、暗写张士诚确实用心良苦,而水浒开头写了曾在兴化担任盐官的范仲淹,也就可以理解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