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东征简介、时间、背景、影响

奇闻趣事 2023-03-27 08:22www.nkfx.cn奇闻趣事

【战争时间】公元前334~前324年

【战争地点】东方波斯等国

【交战双方】马其顿王国VS东方波斯等国

【关键人物】亚历山大

【战争背景】

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内部及各城邦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冲突持续不断。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趁此机会,运用外交手腕、金钱利诱和军事进攻等各种手段强行插手希腊各部的内部事务。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确立对全希腊的霸权后,在科林斯召开各城邦大会,宣布各邦间停止战争,建立以他为盟主的泛希腊同盟,并以“讨还血债”为借口决定向波斯宣战。但他亲征的愿望还没来得及实现,就于第二年的夏天遇刺身亡。不久,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即位。

亚历山大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有为青年,从小就喜欢读《荷马史诗》,一心想当个阿溪里式的英雄(阿溪里是史诗中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主将)。13岁的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富廷受业于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受到先进的希腊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启迪。16岁时,就随父出征,在战场上显示出非凡的机智和勇敢。

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平定了底比斯的动乱,摧毁了城市,并将底比斯人民变卖为奴,以此来警告其他希腊国家。他心里一直不忘先父未竟的“事业”。待叛乱平息之后,他便立刻调兵遣将,准备东征。在“曩向波斯报仇”(指的是替希腊报过去波斯人入侵之仇)的口号下,亚历山大开始了对东方的侵略性远征。当时波斯属国常常起义,王族之间常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国势已十分衰弱,这给亚历山大的东征也创造了有利时机。

【战争经过】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公元前335年的秋天,亚历山大发动一切力量,在短时间内,就组成了一支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希腊各邦盟军为辅,约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舰船的第一批远征军。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大军渡过赫勒斯湾海峡,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到波斯军阻击。波斯军组成了约3万骑兵和步兵的战线,凭岸固守,试图阻止亚历山大大军渡过格拉尼库斯河。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的先头部队佯装行动,诱使波斯军向左移动,待其队形出现间隙,乘机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扑敌阵中央。激战中,马其顿军发挥长矛优势杀伤大量敌人。波斯骑兵亡千余人,步兵2000余人被俘。而远征军仅伤亡百余人。

初战告捷,亚历山大乘胜率远征军沿小亚细亚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吕底亚、卡里亚等地,随后北上安哥拉,东进卡帕多细亚,南下西里西亚。公元前333年10月,远征军在西里西亚东部的伊苏斯击败大流士三世指挥的16万大军,歼灭波斯步、骑兵近10万人,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也成了亚历山大远征军的俘虏,而远征军仅伤亡5000余人。此战为远征军一举打开了通往叙利亚、腓尼基的门户。

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军据点,从而确保了远征军与希腊之间的交通线。公元前332年春,远征军抵达滨海要塞提尔,遭到提尔人的坚决抵抗,经7个月陆海夹攻,才攻破该城。这次战役,许多提尔人战死,3万多人被俘。后来,亚历山大又用了两个月时间攻占了加沙。至此,远征军彻底摧毁波斯海军基地,切断波斯人的陆海联系,夺取了地中海制海权。11月,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全境。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在伊苏斯会战中失败后,逃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第二年秋,波斯舰队失利。他只好派使臣前往亚历山大帐下请求议和,想以巨额赎金赎回家人,并主张两国分而治之,结果遭到亚历山大的拒绝。大流士三世求和无望,为对付马其顿方阵,大流士大量征募骑兵部队,将步兵用的短剑改为标枪和新式短矛。并在很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拥有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车队,准备对付马其顿军的方阵。

战斗中的大流士三世马其顿军在埃及度过冬天,于公元前331年春返回提尔,释放了那里的俘虏,调整和任免了军需财政、作战指挥人员,还派了100艘战船支援伯罗奔尼撒,接着就率领4万步兵和7000名骑兵,溯阿西河而上,然后挥师东渡幼发拉底河。9月22日,亚历山大的大军渡过底格里斯河后不久得知,大流士率领波斯军驻扎在高加米拉附近的平原,约有步骑兵10万人和200辆战车,还有15头战象。亚历山大立即调整装备和人员,做好迎战准备。29日夜马其顿军前进至波斯军的正面扎营。接着,亚历山大命人对波斯军的部署和整个战场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召集众将领和参谋人员确定行动计划。而大流士得知马其顿军已经逼近,立即命令部队摆好战斗队形。由于正面没有堑壕保护,又恐敌军夜间采取突袭行动,10万大军只得全副武装在寒风中站了一整夜。

10月1日拂晓,决战开始。马其顿军不是直接向波斯军进攻,而是向右斜方向移动、佯装攻击波斯军的左翼。大流士指挥部队向马其顿军的右翼移动,致使部队走出已经铲平的地形之外。大流士意识到离开平地,战车将失去作用,于是立即命令左翼骑兵绕过去,阻止马其顿军继续向右延伸。亚历山大迅速派步兵前去阻击,被波斯占绝对优势的骑兵击败。双方展开近距离的骑兵会战。因波斯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再加上这些骑兵和马匹都有较好的铠甲护身,所以马其顿军的骑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久,波斯军左翼出动刀轮战车,试图冲散马其顿军方阵。,勇敢的马其顿士兵用标枪和排箭截击战车,冲上去拖下车夫,杀死牲口,顶住了敌人的冲击。接着,大流士又把方阵全部调上来,命令左翼骑兵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迅速迂回插向后方,企图形成决定性的包围。亚历山大急忙派骑兵攻向马其顿军右翼迂回的波斯骑兵,他本人则率部以纵深队形向前推进,以等待时机,乘虚而入,此时由于波斯军骑兵已经绕向马其顿右翼,造成了中央和左翼之间的空虚。

亚历山大见战机出现,立即率领突击队向突破口快冲。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大流士无心恋战,拨转马头出逃,波斯军左翼顿时乱了阵脚。马其顿军则越战越勇,,突破了波斯军企图迂回包抄马其顿右翼的阵线。

与此,马其顿左翼正受到波斯军的两面夹击,正在追杀波斯军中央和左翼部队的亚历山大得知告急,立即停止追击,迅速带领骑兵赶来救援。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骑兵会战开始了,联军前后攻击,波军无力招架,又闻大流士已逃,于是纷纷落荒而逃。马其顿军占领了波斯军营地,俘获了运输队、战象等战利品,被杀被俘者不计其数,仅战死的就有3万人。而马其顿军只损失1000匹马,亡几千人。

此战以后,马其顿军向南进入巴比伦,接着又攻下波斯王宫波希坡里,劫获大量财物和珠宝。为报复公元前480年薛西斯远征时对希腊的蹂躏。马其顿军放火烧毁了波希坡里这个富丽堂皇的王宫,波斯都城的辉煌建筑付之一炬。

公元前330年6月,亚历山大率部离开波希坡里,向北朝埃克巴塔纳进击,追踪大流士,但大流士已带着财宝和随从逃走。希腊同盟军离开之后,亚历山大继续率部追击。日夜兼程地越过里海门户,入帕提亚,经过了险峻的山岭地区和无水的荒漠之地,11天行程630多千米,终于赶上大流士,但大流士已被他的近卫比苏斯为首的叛军所杀。随后,波斯与马其顿合并为一个大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被称为“大帝”。

亚历山大称“大帝”后,靠武力夺得的政权并不稳固,边境动乱,而帝国东部尚待征服。为了扫荡波斯帝国境内的残敌,全力巩固整个大帝国,亚历山大决定继续东征至波斯东部和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30年深秋,亚历山大征服里海地区,肃清残部,第二年春天,他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巴克特里亚地区,并建立亚历山大城,作为继续东进的据点。接着,马其顿军又经粟特的皇城撒马尔罕,进抵锡尔河,消灭了当地“骑兵游击队”和当地部落首领斯皮塔米斯率领的反抗大军,巩固和保卫了新建的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大帝出征随着东北边疆的平定和军事改革的推进,亚历山大的野心随之膨胀,矛头又指向了印度河流域,决心把远征东方的计划推向新阶段。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领约3万人的步兵、骑兵远征印度。征服奥托斯班那以后,马其顿军继续向南,渡过印度河,取道坦叉始罗,到达布克法拉城。沿途许多部落纷纷派代表前往迎接,愿意结成同盟,并派兵助战。亚历山大乘机改组了骑兵队伍,把近卫骑兵分为7个旅,重新任免指挥官。之后又率军向赫达斯庇河推进。

此时,在赫达斯庇河的对岸,集结了印度军骑兵4000人,步兵3万人,战车300辆以及200头战象。印度王波鲁斯亲自坐阵,沿河设防,决定阻挡马其顿军向印度进军。亚历山大得悉,立即派人回印度河调运船只,他自己则率领2万名步兵,5000骑兵和5000名印度同盟军继续前进。

公元前326年6月初,马其顿军队到达赫斯庇河。亚历山大派使节向印度王波鲁斯发出通牒,要求他放弃阻击,亲自向亚历山大表示臣服,结果遭到波鲁斯的坚决拒绝。印度军队隔岸严加设防,分兵把守,戒备森严。但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巧设妙计,还是抢渡成功。面对步步进逼的马其顿大军,波鲁斯决定派他的儿子率领2000骑兵和120辆战车前去迎战。

印度军赶来时,亚历山大带领骑兵猛扑,印军猝不及防,最终波鲁斯的儿子和400名士兵阵亡,其余人被俘。波鲁斯得知消息后,以全部兵力向亚历山大进军。此时,波鲁斯虽知道马其顿留守大本营的另一支牵制部队正在渡河,但他认为这不是主力,只留下几只战象和少数兵力驻守营地,主力则准备跟亚历山大率领的主力决一死战。

波鲁斯选择了一个平坦而又坚硬的地形,将3600名骑兵、3万名步兵和180辆战车、200头战象摆成战斗队形。其展开的阵势是阵线第一列是战象,每头战象之间相隔3米,战象的后面由步兵构成第二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阻挡骑兵的冲击,因为马一见战象就惊慌乱跑;另一方面步兵填补大象之间的空隙,如果敌步兵冲进大象的空隙中,不但大象可以转身践踏他们,而且也能受到后排步兵的阻击。,战象的两翼部署了步兵,步兵阵线的两端又部署骑兵,骑兵的前面还摆有战车。整个计划是,中央以战象为核心,形成强大的防御力量,两翼以骑兵为主体展开突击。

亚历山大看到印度军开始展开阵势,就立即命令骑兵停止前进,就地休息恢复体力,等待步兵到达。亚历山大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骑兵,而印度军中央力量强大,不易突破,两翼骑兵也旗鼓相当,唯一办法是调开敌人,打乱阵势,乱中取胜。亚历山大决定,由他亲自率领大部骑兵向敌人左翼斜进,以攻击波鲁斯的左侧翼另一部分骑兵部署在左翼,暂时按兵不动,等待左翼战斗展开,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后,再迅速插到敌人背后,和步兵方阵一起投入战斗。

亚历山大大帝与波鲁斯战斗开始后,亚历山大率领约1000名马上弓箭手向印度军左翼斜进,印度军难以招架马其顿军的排箭和马匹的冲撞,部署立刻被打乱。混乱之际,亚历山大近卫骑兵飞奔敌军左翼进行猛烈冲击。波鲁斯急忙抽调右翼骑兵前来支援,迎击亚历山大的冲锋。马其顿军左翼看到印度骑兵全部投入战斗,便乘机插向印度军右翼的后侧。波鲁斯见此,立即改变计划,以较强的力量对付马其顿右翼,其余兵力则集中对抗马其顿军左翼骑兵。这样,波鲁斯的计划被亚历山大的行动全盘打乱了。印度军被迫分兵两线,亚历山大抓住这个机会发动攻击。印度军正面兵力难以抵挡,急忙向中央战象的阵线上退却。战象则立即向前迎击马其顿骑兵,早已准备好的马其顿方阵也奋勇向前,骑兵乘机后撤。他们把战象和驭手包围起来,从四面八方向他们投枪射箭。

战场越缩越小,双方混杂在一起。被挤在中间的战象胡乱冲撞,不管是敌是友都受到践踏和破坏。,战象精疲力竭,无力冲撞,就自动后撤。马其顿骑兵乘机把印度军全线包围起来,马其顿方阵把盾牌连接起来,组成密集队形,紧紧地向他们压过来,印度军遭到惨重损失,只有少数人从马其顿骑兵的空隙中逃了出去。作为牵制力量的马其顿军适时赶来,接替了已经疲劳的马其顿军,担负追击印度士兵的任务,继续大量杀伤印度士兵。战斗中,波鲁斯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然坚持苦战,直到因失血过多,才被迫放下武器。

这一战,印度步兵阵亡2万人,骑兵损失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战象全被俘获。波鲁斯的两个儿子、本地区的总督以及其他指挥官也几乎全被打死。而马其顿军队阵亡的骑兵仅300人,步兵700人。

赫达斯庇战役结束后,亚历山大没有吞并波鲁斯统治的印度,印度的王权仍交给了波鲁斯,侵占的部分土地也如数交还。

公元前326年深秋,马其顿军队离开赫达斯庇河,向南攻陷桑加拉,接着准备抵达希发西斯河,以安定整个东疆。但此时,军中疫病流行,长期征战,使得他们疲惫不堪,纷纷要求不再远征,,亚历山大不得不决定停止东征并撤军。公元前32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队回到新都巴比伦,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东征。

【战争简评】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不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化开拓者。他在东征期间,沿途收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后来送给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做研究。,他又在所征服的地区先后建立70余个城市,作为工商业和文化中心。

东征以前,亚历山大一直认为波斯人是一个野蛮种族,进兵小亚细亚后,他完全被波斯人高度发达的东方文化所征服。为了巩固和发展他的帝国,他以发布命令的形式要求部下同亚洲女子成亲,还鼓励马其顿人、希腊人在东方选择配偶。虽然亚历山大的东西同化政策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死后,西亚奴隶制关系高度发展,工商业繁荣起来;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

亚历山大的东征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对沟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军事艺术角度上看,他善于选择正确战略方向,精妙地运用马其顿方阵战术,组织步兵与骑兵、陆军与海军协同作战。以及他的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等,都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不愧为一个杰出的远征统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kfx.cn 趣谈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