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处事原则:若与多疑人共事 事必不成
奇闻趣事 2025-03-11 09:36www.nkfx.cn奇闻趣事
秋日来临,京城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会馆内,人员流动减少,部分官员已远赴外任,部分升迁者则在京外有了自己的宅邸。翰林院今日早退,加之各衙门正忙于筹备秋狝事宜,曾国藩便早早结束了在会馆的日程,踏上了归途。
在曾国藩的书桌上,一纸张子静静躺着,那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赵楫因父亲来访而设宴的请帖。请帖的到来让曾国藩的眉头紧锁。在过去几年的官场生涯中,他随礼的次数众多,家中为此花费巨大。如今他账上仅存的铜板仅一百七十枚,早已无法应对这类支出。他的衣物虽然勉强可敷衍过去,但在琉璃厂看中的那本宋版古籍《鼎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若不及时购买,将失去得之不易的收藏机会。更何况,随礼的份子钱也未曾见过用铜板来凑热闹的。
曾国藩虽身为七品官员,但全年俸禄微薄,家中开销尚可应付,但遇到随礼这类场合便捉襟见肘。他犹豫是否应该赴这场宴席,一方面顾及上司颜面及同僚情分,另一方面又实在无法承担这份礼金的压力。他对赵楫的行为有些不解,即使是父亲进京这样的喜事,是否必须如此大肆铺张?若他一人不去,似乎显得特立独行,被人当作靶子;但若去,又确实难以承受这份经济压力。
傍晚时分,曾国藩邀请了五位好友在会馆聚集,共同商讨这一难题。朋友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作为下属应去赴宴以示尊重。然而曾国藩的担忧并未因此消解。他认为与多疑之人共事难以成功,与好利之人共事则自己必会受累。他对赵楫的行为持怀疑态度,觉得应与其保持一定距离。
上一篇:大清航母编队花费,还没一座核电站贵(2000亿)
下一篇:维纳过程:随机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