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杜绝考试作弊的“弥封”法 源于武则天时期
奇闻趣事 2025-03-12 18:09www.nkfx.cn奇闻趣事
在古代高考中,试卷的密封与公正评定一直是备受重视的环节。从唐朝的初始阶段到北宋的逐渐完善,制度不断演变,以确保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如今我们看到的试卷上的密封线,其实源自古代武则天时期的实践。最初,唐朝的科举试卷并不密封,而是参考了考生递送的行卷,这些行卷是考生们展示自己最佳作品的卷轴,并请求社会名流或朝廷权贵向主考官推荐。这种方式虽能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同时也为作弊敞开了方便之门。
武则天当政时,由于吏部选拔存在不实情况,她采取了弥封法,即用纸糊上考生的姓名进行匿名考试。这一措施有效地遏制了作弊行为,但并未形成固定的制度。
北宋初年,虽然沿袭了唐朝的科举制度,但为了防止权贵的干扰和师生结党,禁止了拜师门。在宋太宗淳化年间,为了进一步确保考试的公正,推行了糊名考校法,将考生的姓名和籍贯糊住,直到决定录取后才拆开。这有效地避免了考官在阅卷过程中的徇私舞弊。
不仅如此,朝廷还设立了誊录院,将考生的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接触这些副本,以防考官通过字体等特征辨认考生。这一制度还产生了一次误会,导致苏轼差点错过状元。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利用亲戚关系舞弊,宋真宗还下诏别头试,让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换区考试。考官在考试期间住在贡院,等考试结束后再回家,以避免托关系、递条子、走后门等不正当手段。
这些措施展示了古代对科举公正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我们今天考试制度的宝贵启示。在追求公正与公平的道路上,古代的智慧与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