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型乙肝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 全新3D成像技术
尽管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乙肝疫苗已经让该病症的患病率迅速下降。但时至今日,全球每年仍有近 100 万人死于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的并发症。 主要原因是当前的注射型疫苗并不便宜,需要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偏远落后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研究配图(来自:Nature,via Ne Atlas )
好消息是, 物理学家和免疫学家们刚刚达成了引人瞩目的跨学科合作,为优化口服疫苗疗效提出了新的见解。
如此一来,新型口服型乙肝疫苗不仅无需冷藏、成本低廉,还可以便捷地运输到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
据悉,该研究最初致力于开发一种比目前的注射型乙肝疫苗更安全、实惠、且更容易施用的口服型乙肝疫苗。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口服疫苗,但主要的挑战是打造一套‘封装输送’机制,以确保疫苗免受胃中破坏性化学物质的影响。
同时,口服疫苗还需要进入肠道,这里是一个更加有效的抗体刺激环境。
在此前的工作中, 研究人员已经创造了一种名为 SBA-15 的二氧化硅材料,能够有效地将肝炎疫苗包裹于其中。
近期的动物研究发现,裹在 SBA-15 中的口服疫苗,可以诱导出至少与注射疫苗一样强效的应答。
略为遗憾的是,应答的效果不太一致。至于产生这种不一致的深层原因,目前仍不得而知。
SBA-15 颗粒的 X 射线扫描成像,上为颗粒表面、红色代表内部疫苗(图自: 哥本哈根大学 )
值得一提的是, 这项新研究借助了 Niels Bohr 研究所(丹麦物理学家团队)的技术。
其结合了 X 射线和中子断层扫描,以便研究人员获得更加深入的成像见解,了解疫苗在 SBA-15 封装材料中的表现。
Niels Bohr 研究所的 Heloisa Bordallo 解释称: “我们利用了固态物理中常用的技术,来探索疫苗在特定类型的封装中的表现”。
其已经催生了原本无法实现的重要细节,现在我们知晓是什么让疫苗的效果降低,因此能够提出优化的方案。
我们确切地知晓了应该在胶囊中放入多少剂量的疫苗,以便在后续阶段的人体临床实验上获得更好的解释。
最终,该研究的目标是将六种主要疫苗剂型组合成单一的口服制剂:
其中包括口服型乙肝疫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以及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若顺利取得这项突破,其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免疫项目带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已经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上。原标题为:
《3D visualisation of hepatitis B vaine in the oral delivery vehicle SBA-15》
【来源:Be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