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是中国更多年轻人的选
“科学建构了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在未来论坛?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媒体交流会上,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的开场白即刻让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进入了“未来媒体时间”。
2017未来科学大奖9月9日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得“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今年首度颁发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授予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贡献的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10月29日,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大奖全程监督机构、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未来论坛指定法律咨询机构、方达律师事务所非执行主席邵子力共同出席了本次媒体交流会。
对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施一公认为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近几十年间,约有五百万人海外留学,其中三百多万人回国效力,没有这个大时代做背景,就不会有现在的未来科学大奖。”,他也认为大奖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大奖本身,“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听的故事、看的书多数都跟科学有关,崇拜的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科学家,梦想的都是做科学家工程师。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尤其是推动年轻一代重新崇尚科学精神,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能不能引领中国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才是科学大奖希望带给社会、带给未来的激励。”
潘建伟则对未来科学大奖的公信力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认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是真正能够洞察世界科学前沿的学术群体,去年和今年的获奖成果的研究领域都在随后的诺贝尔奖的颁布中得到了呼应,一定意义上,未来科学大奖给世界性的科学大奖形成了风向标的作用。
而对于本次获奖,潘建伟有着自己的理解“新时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做支撑,中国的科研水平也不会有这样程度的进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将会促成更多的人去关注科学或者从事科学的研究,这是未来科学大奖的最重要的意义。”
36岁的许晨阳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认为现在是中国从变富到变强的时代,未来科学大奖重奖基础科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的事件,“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他如是表示。
毕马威中国区副主席邹俊现场也表示了衷心的祝贺,表示自未来论坛创立之初毕马威就与其展开了合作,今年全程参与并监督了未来科学大奖评选,保障了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
方达律师事务所非执行主席邵子力也送上了祝福,他说,我们特别高兴能参与到未来科学大奖的活动中,我们也要保证奖项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大奖能让青少年更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与媒体的交流中,三位科学家一致认为获得未来大奖既是动力更有压力,唯有砥砺向前,方能不辜负各方期待,“我认为在科学上还可以有更大的贡献,但也时刻感觉到国际科学界同行的压力。此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激励,”施一公表示。
“科学”一直是学术的同义词,甚至在常人眼中有些枯燥,但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的创立却让我们体验了科学的宏大和幽微、智识和趣味。为期两天的未来论坛年会精彩不断全球40余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出席了论坛并就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话题做主题演讲。在14场专题研讨会中,科学家们不仅对基础科学的前沿成果进行讨论,更对包括高效计算、脑科学、新能源、基因技术等将对未来科研、产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超强科技展开了头脑风暴。29日晚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项2017未来科学大奖隆重颁出。而一场向经典致敬、向科学致礼的未来音乐会意味着本次年会的完美收官。
创立以来,未来论坛一路见证着中国科学领域开拓者的坚持,也将忠实记录中国科学从变革走向复兴的全面历程。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科学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中国的科学家逐渐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曾经的筚路蓝缕此时已是激流勇进,追赶、超越、始终立于世界科学的潮流之巅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幸运的是,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给出我们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