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命名的:如何给这些风暴取名
台风命名规则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与亚太地区的台风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一项系统性流程。这一流程汇聚了亚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地理特色,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台风天气。以下是详细的命名规则和流程介绍:
台风的名字来源于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的贡献。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每个成员都会提交十个名字,这些名字往往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地理、动植物或神话等多重元素。比如中国提交的名字中,“龙王”、“海葵”、“风神”等,都富有自然和文化内涵。
命名方式十分独特。每当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就会根据事先设定的命名列表给予其名字,同时配以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的前两位代表年份,后两位则是该年热带风暴生成的顺序号。这些名字首先以英文形式出现在列表中,各成员国家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其译成本国语言。命名表上的名字会按照设定顺序循环使用。
对于命名的要求,名字需要简短易记,不超过九个字母(中文名控制在两三个汉字之间)。名字需要易于发音,避免具有冒犯性或歧义。不同文化的名字应体现包容性和多样性,反映各国的文化和地理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名称不能使用商业品牌名称,避免产生广告嫌疑,也不能与已经使用过的台风名称重复。
还有一个特殊的“退役原则”。当某个台风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时,相关成员可以提议将其名字“退役”,即永久不再使用。该成员需要提交一个新的名字来替代原有的名字。例如,2006年菲律宾遭受台风“龙王”的严重打击后,这个名字就被永久退役。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有助于减少公众对台风的混淆,加强各国在气象灾害领域的国际合作,而且通过名字赋予了每个台风独特的身份,使得追踪和记录变得更加简单。这些名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历程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我们的勇气、智慧和团结。